


西南大學夏慶友研發家蠶「生物工廠」 產品覆蓋傳統紡織到現代醫學
「在我眼中,蠶寶寶是透明的『超級工廠』,科學家需要什麼功能的蠶絲,就能讓牠生產什麼。」在中國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西南大學夏慶友教授的辦公桌上,擺放着通過基因組改造、調控而讓蠶寶寶結出的彩色蠶繭。這些在普通人眼中僅能織就華服的蠶絲,在夏慶友團隊的研發下,正成為修復人體組織、治療疾病乃至降解塑料的「生物鑰匙」。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中國絲綢名揚世界,一千多年前,蠶絲曾與黃金同價。今天,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用科技賦予蠶絲更多現代功能,而非囿於古老技藝和傳統服裝產業。」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蕊、孟冰 重慶報道
夏慶友手中的粉色蠶繭並非人工染色,而是通過基因編輯讓蠶寶寶吐出的「粉色蠶絲」,「同樣也能讓牠們吐出綠色、藍色的蠶絲。」他口中的家蠶基因編輯技術,源於22年前團隊繪製完成的世界第一張家蠶全基因組框架圖——這張「基因地圖」,讓人類首次看清了家蠶的生命「密碼」。
生產可醫用蠶絲 拉伸強度升近四成
「正如一部手機的核心不是外觀,而是內部的操作系統和指令代碼,基因就是生命的『密碼』。」夏慶友解釋,「研究基因組,就是解讀生物的本質。」如今,團隊已完成40個蠶類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相當於為蠶寶寶繪製了詳細的「基因位點地圖」。科研人員只需按圖索驥,就能快速精準定位控制某個性狀的目標基因;並通過鑒定、調控其優異等位變異,實現抗病、高產等性狀的優化。「例如,我們能精準篩選出抗病性強的基因組合,提升蠶繭產量與品質。」
彩色蠶繭只是基因編輯的「基礎課」。隨後,科學家們進一步在家蠶絲腺中植入了人類膠原蛋白、抗菌肽等關鍵蛋白的基因片段。「這相當於重新編程了蠶的『生物工廠』,使其能生產出帶有醫療功能的蠶絲。」這些經過改造的蠶絲蛋白纖維,拉伸強度達420兆帕,較普通蠶絲提升近四成,同時保留了精準的生物活性。
合成人血清白蛋白
破解臨床救治困境
今年5月,夏慶友領銜的家蠶創製團隊再傳捷報——創新合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rHSA)取得成功,並進入中試量產階段。這意味着,未來5-10年,普通人就有機會能用得上、用得起由蠶絲合成的人血清白蛋白,臨床救治的資源困境有望破解。
在醫療領域,人血清白蛋白是治療休克、燒傷的關鍵藥物,可用於補充手術、意外事故或大出血導致的血液流失,亦可作為血漿增容劑。「目前,人血清白蛋白主要依賴人體血液提取,但血液來源有限,市場需求巨大,臨床供不應求。」夏慶友坦言,因此研發替代產品成為國際科學界的熱點。
原料穩定成本可控 效果優於傳統藥物
相較於傳統血液提取,家蠶絲腺生物反應器合成的白蛋白在成本與原料穩定性上更具優勢。「我們為這項提取工藝研究了五六年,嘗試過二十多種方法。」團隊研究人員王峰博士解釋,家蠶吐絲時,會將「液態蠶絲」反覆「鍛打」轉化為「固態蠶絲」,這一過程中形成的特殊晶體結構,賦予了蠶絲堅固緻密的特性。
而從夏慶友實驗室誕生的蠶絲,已經在醫療領域獲得應用——手術室中的蠶絲縫合線,已獲得國家三類醫療器械認證,其強度保持時間較傳統縫線延長40%;負載人乳鐵蛋白的蠶絲融合蛋白,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展現出優於傳統藥物的黏膜修復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