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量童 博匯智庫主席

2025年施政報告將提早於9月發表。今年是特首李家超任期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適逢「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同時也是中央制定「十五五」規劃開局的一年,特區政府是時候思考如何制定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甚或更長的規劃。

世界、時代、歷史和科技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演進,遠越一時一事、一域一國、一業一產的邏輯和機制,顯現出對國際政經、地緣經濟、產業格局和投資邏輯的影響,對香港經濟社會的當前及後續發展影響深遠。在這個變局中,香港面臨發展模式的轉型挑戰,以及國家戰略和新全球化發展的機遇。

增強經濟實力 減低外部因素衝擊

轉型挑戰方面,香港過去充分發揮了上一輪全球化的獨特制度和地緣結合優勢,以「通道型國際貿易」和「中介型國際金融」的樞紐定位,奠定了目前的發展基礎和競爭優勢。然而,面對當前大國博弈下的全球政經格局,香港已受到逆全球化的嚴峻挑戰而面臨轉型的需求。香港須增強內生經濟循環自主能力,降低外部衝擊帶來的不利影響。

戰略機遇方面,香港可在原有基礎上,兼容發揮更多開放型全球經貿金融服務功能。一方面,國家賦予大灣區全新使命,要「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 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另一方面,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大灣區踐行國家戰略寄望各領域創新機制融合發展的方式。香港的「一國兩制」優勢被寄予厚望,以期望通過深港融合打造戰略新引擎,形成內外循環連接地、雙向開放試驗田、「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點。

這兩方面的結合,將賦予香港獨特的戰略優勢和國際發展空間,承接國家戰略發展,形成新一輪要素深化型、經貿場景型和金融服務型結合的功能升級,支援香港建設新一代國際金融中心。

制定長遠政策 建設「八大中心」

可見,香港的未來發展,是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有必要與國家的「五年規劃」同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商貿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中心、亞太地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以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這「八大中心」的定位,將有助於香港鞏固和提升其在全球的競爭力,推動香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定位如此明確,筆者建議特區政府以此制定長遠的人口政策、人才政策、勞務政策、產業政策、社福政策、住房政策、青年政策等。

首先,香港應以2050年達至人口規模1,000萬、2075年達至人口規模1,200萬的框架預設,制定土地空間規劃策略。香港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若不及早制訂適切的人口政策,將來很多結構性問題將一一浮現,直接影響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香港目前應以經濟發展雙引擎,即創新與科技產業和「三數」產業(數字經濟、數字金融、數字科技)融合發展,帶動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這些產業在在需要大量來自海外和內地的年輕專才。如此,香港原來的老齡化人口金字塔,便循序漸進式得以優化,將結構性財赤化解為結構性人口紅利。

上述香港規劃新範式與國家的「五年規劃」接軌,並不影響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所享有的高度自治,反而是在這些規劃制訂過程中,能與中央政府緊密溝通,積極爭取有利於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支持。這個香港規劃新範式,亦將以新的「倒迫法」編制階段性的「行動綱領」,讓相關政策得以精準及時落實,貫徹承先啟後推進「八大中心」發展的方針。

(2025年施政報告會於9月發布,筆者將以系列文章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