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歸根,在中國文化裏,意義格外深遠。「再看一眼家鄉。」 這是黃旭華院士生前留下的最後願望。這個願望樸素得稀鬆平常,但如果結合黃老一生的經歷來看,卻格外沉重,讓人動容。
從一個在戰火中離家求學的南方少年,到新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的一生,都將個人命運交給國家。年少立志,「要麼上天,要麼入海」,他選擇在新中國最艱難的年代,從零開始搞核潛艇。30年來,在人生寶貴的年華裏,他隱姓埋名,在嚴格保密的體制內默默耕耘,音信全無、行蹤不明,甚至未能見父親最後一面。
1988年,兩鬢斑白的黃旭華以62歲高齡回到廣東老家,見到了93歲的母親。想到母親對自己的諒解,黃旭華眼含淚花:「人們常說忠孝不能雙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儘管他曾說自己是「不稱職的兒子、不稱職的丈夫、不稱職的父親」,對家人滿是歉疚,但他亦始終堅信「有國才有家」。 他的忠誠與犧牲,不只是為了國家強大,更是對千千萬萬個家庭的深層守護。
儘管長時間遠離家鄉,但黃老的心從未遠離故土,始終操着一口鄉音:「我是客家人,祖籍揭陽,生於汕尾,三個身份缺一不可。」 這一方故土,是他生命的原點,也是他精神的歸宿。
在中華文化的傳統內核中,「家」與「國」同為源於鄉土的情感寄託。這種對故土的深深眷戀,構成了家國情懷最樸素也最持久的情感基礎。正是對家鄉深厚的眷戀,構成了黃老對國家最堅韌的忠誠。也正因如此,「回故鄉」成為他生命最後的心願。如今,新一代的年輕人正接過時代的接力棒。他們或許不必再隱姓埋名三十年,但黃旭華那句「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依然值得被銘記。
●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