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名稱與其價格有一定聯繫。圖為和牛(右)及雲吞(左)。 資料圖片

「今晚食咩好?」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難題」。走進餐廳,或者打開外賣App,一道道菜名撲面而來。你有沒有想過,食物的命名方法,其實暗藏玄機?無論是超市貨架上的包裝,還是餐廳菜單上的字句,我們對食物的第一印象,往往來自於它的名字。而這些名字,其實早已經過精心設計——不只是標示,更是誘惑。

古人很早就知道語言的力量。《荀子·正名》提到:「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即名字並非天生固定,而是人們共同約定的結果。這句話放在現代餐桌也同樣適用,一件食物叫什麼名字,往往不只為了辨識,更為了吸引。那麼,「約定俗成」的命名方式與事物的關聯是否完全任意呢?

語言學家任韶堂(Dan Jurafsky)的經典著作《餐桌上的語言家:從菜單看全球飲食文化史》中探討了食物名稱與口味感知之間的存在象似性(iconicity)。雪糕品牌傾向使用圓唇的元音/o/、/u/ 和輔音 /m-/、/l-/、/r-/ ;而餅乾與薯片品牌則偏向使用前元音/i/ 以及 /k-/、/t-/ 的輔音。

這樣的發現不禁令人好奇:香港市面上的食物品牌,是否也遵循類似的語音「潛規則」?我們針對158個香港常見零食品牌名稱展開系統分析,驗證了任韶堂提出的「語音—感官聯想」理論。

研究顯示,約32%的雪糕品牌名稱採用/m/和/l/這類圓潤輔音 (例如Mövenpick和Lotte);相比之下,餅乾品牌中僅有21%會選用此類輔音。反觀餅乾品牌,像Kit-Kat、百力滋(baak3 lik6 zi1)等名稱中,25%都帶有/k/和/t/這類爆破音,而雪糕品牌中這一比例僅佔6%。下次逛超市或便利店時,不妨細心聽聽那些你熟悉的品牌名稱,看它們的聲音是否真的「食得出味道」。

廉價和貴價食物菜名較短

除了發音,名字的長短也大有玄機。任韶堂同樣指出食物名稱與其價格有一定聯繫,我們進一步分析香港的餐廳菜單與網上食評平台資料,發現這一點在香港亦有跡可尋。

例如,「撈麵」「腸粉」「菜肉雲吞」這些短名字常見於街頭小食,親民平價;相反,「波爾多牛肉他他配法國鵪鶉蛋及普羅旺斯黑松露」「法國藍青口伴白酒忌廉汁配蒜蓉多士」等菜名愈長愈講究,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有趣的是,價格非常昂貴的菜名,比如高級餐廳的「和牛」或「黑松露」,名字簡短卻暗示稀缺與奢華。也就是說,廉價和貴價食物菜名較短,而中等價位的菜品則傾向於用更長的描述突出特色。

而零食市場也顯示了另一個現象:名字中若出現健康相關的詞彙,如「少油少鹽」「0糖0卡」「不含防腐劑」,通常價格較高,對應的消費族群也偏向注重健康的顧客。而富有情懷的詞語如「古早味」「外婆的味道」則走的是感性路線,價錢未必高,但賣的是一份記憶和溫度。

菜單中的語言結構

香港的食物命名展現出一定的「語法特徵」。例如菜名結構遵循「形容詞/產地/調料+蔬果+肉類+主食」的語序。例如:

番茄牛肉飯(蔬菜+肉類+主食)

惹味薯仔牛肉粒(形容詞+蔬果+肉類)

印度香蕉飛餅(產地+蔬果+主食)

各位不妨試試打亂這一語序,比如「牛肉飯番茄」「薯仔惹味牛肉粒」「香蕉印度飛餅」等,聽起來是否彆扭?

除了語序規律外,中文菜名基本上不會使用「同、與、和、及」等連詞。一旦使用這類連詞,則表示兩道菜或兩種飲品;反觀英文、法文、韓文等則沒有這種限制。例如toast with butter = 牛油多士(而不是「牛油同多士」)。在句子方面,「我琴日食咗牛油同多士」I ate toast with butter yesterday.「我要奶茶」指代一種已經調配完成的飲品,而「我要奶同茶」則暗示消費者希望分別獲得奶與茶兩種飲品。類似地,「芝士通粉」描述的是一種芝士味的通心粉,但若表述為「芝士同通粉」,則語意變為芝士與通心粉兩樣食材的組合。

由此可見,中文在描述食物時有其獨特的語法邏輯,這些特徵往往隱藏在菜單之中。

原來,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食物名稱,竟然能夠包含情感、價值、文化與市場策略。下一次你打開菜單、走進便利店,不妨多花幾秒,細讀那些菜名。你可能會發現,一個名字,除了代表味道,還蘊藏着語音的巧思、價格的暗示,甚至語法的邏輯。

語言的趣味就藏在這些日常細節中。當你下次打開菜單時,不妨多看一眼那些名字——它們不僅是食物的代號,更是文化、市場和心理學的交織產物。畢竟,會說話的不僅是人,還有你面前的那道菜。

●陳健檸、陳健榮

香港樹仁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