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
雨後,乾淨的空氣,令視野曠遠又清晰。我在中環的樓宇之中,透過玻璃窗,毫不費力將昂船洲大橋旁邊那些密密匝匝的屋邨,看得清清楚楚,我可以從屋邨的形狀——比如工字形還是單塔式的設計,算出它們大概建成的年份。游弋於維港的船隻,在能見度極高的天氣裏,格外飄逸瀟灑,呈現出舒展的優雅。
其實,我究竟見到了什麼?我可以見到窗欞,但我見不到窗欞內的面孔;或許,有那麼一天,我恰巧走近甚或走進了那扇窗欞歸屬的屋子,也見到了或許陌生或許熟稔的面孔,我也無法見到他或她的內心。對不起,除了他和她,或許還會有它——我的一個學生告訴我,每天陪伴他睡覺的,是一隻叫做「饅頭」的大白貓,呼嚕聲比他的父親還要響亮。
這個世界,太多的算計、太多的機心。我們努力眺望或是細細靜觀,用上幾乎一輩子的力氣、積攢智慧加持我們的「見」,將雙眼變成慧眼,也很難在功利主義面前成功地將「見」轉變成「識」和「知」。這是無法逾越的人性的籓籬與溝壑,將生活的溫熱和冰冷同時遞到我們的面前和心間。讓我們明白,這世間,終究有AI無法替代的事物。
作為人類,每一寸情感的聯結,都是從「見」開始的。我看見你,你看見我,然後,我們一同看見了生活和生命。即便在某一天,聯結終止,也是因為我們「見」得足夠——時間足夠久,我們的生命到了盡頭。日子足夠長,情感敵不過人性的考驗,於是不再相見。年少時,喜歡見到更多,純淨的內心渴望見到更多有趣的靈魂、經歷更多熱烈的美好。及至中年,漸漸明白,相見不如懷念,絕不是一句簡單的情話,實在是太寶貴的人生哲理。
見,需要智慧和勇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