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藝術今夏頻綻光芒。位於西九文化區的M+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正呈獻特展「廣東摩登:藝術與視覺文化,1900 至 1970 年代」,聚焦1900至1970年代的廣東本土藝術發展,從視覺文化角度整體呈現時代性的「廣東摩登」。展覽匯聚了超過二百件來自公共機構和私人收藏的作品,其中不少為首次公開展出。
●文、攝:香港文匯報
記者 陳藝
「廣東摩登:藝術與視覺文化,1900 至 1970 年代」展覽分為「圖像與現實」「身份與性別」 「地方與國家」「平行世界」 四個主題單元,從歷史脈絡出發,重新審視藝術和藝術家如何介入社會、建構現實。展覽亦匯集廣東及香港藝術家的眾多精品,涵蓋不同媒介。藝術家包括水墨畫家趙少昂、高劍父、關山月和黃般若;油畫家李秉、鷗洋、丁衍庸和王少陵;版畫家古元、黃新波和李樺;漫畫家廖冰兄和葉因泉;以及攝影師陳跡、沙飛和邱良。
M+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在接受採訪時表示,M+作為視覺文化博物館,聚焦的從來不是某種單一媒介,本次策展思路亦是從作品的內在關聯出發,橫跨媒介與年代。早在去年9月,M+就曾於館內大台階舉辦「M+思考:廣東藝術與多元現代性」研討會,圍繞「廣東藝術」這一母題邀請來自北京、廣州、深圳和香港的藝術人才及專家探討20世紀廣東藝術的不同切面。M+水墨藝術策展人楊浚承指出,M+作為位於香港的藝術機構,位於廣袤的廣東文化語境之下;將本地的現代藝術脈絡呈現出來,構建廣東區域自身的現代藝術結構,應是M+努力的一大方向。本次展覽正是對於這一思考的踐行和回應。楊浚承解釋說,此次展出的並不是某一個媒介或者年代,而是「關係」。比如在「身份與性別」板塊中展出的鄧芬《觀音》聚焦了社會變革中的身份流動;在「圖像與現實」的板塊中,展覽用畫報、廣告等多種真實媒介,探討藝術如何構造現實,都是對「關係」的展現。
在具體展品的篩選方面,本次展覽體現出了名作與冷門作品並重的特點,如既有高劍父的《雨中飛行》、黃少強《居庸關長城》等代表「廣東現代性」張力的作品,亦有首次公開展出的談月色《溶溶月色卷》以及英文版《山鄉巨變》的插圖,展覽中善用對比聯繫的布展手法,如呂壽琨和黃般若的密切合作,亦顛覆了受眾對於其風格對立的認知。
發掘本土性的創新脈絡
觀眾亦可見到此次展覽拒絕做「大師拼貼展」的用心。它展現了廣東藝術獨有的現代性路徑,即區別於西方從具象到抽象的線性發展,並關注傳統與創新的持續對話。
藝術家司徒乃鍾表示,香港藝術家更要懂得藝術「不耕人之田」的道理。年輕時,他曾遠赴海外學習,但隨着經歷和藝術積累增加,他愈發感受到,中國藝術家的使命正是要發揚和傳承中華藝術,在立足本土之上不斷創新,因此毅然回歸到嶺南畫派的創作之中。此次展覽中展出的重要作品《月上柳梢頭》便是司徒乃鍾的父親——司徒奇的名作。司徒乃鍾指出,在中華傳統中,文人水墨畫往往聚焦於山水花鳥,少有刻畫具體真實情景,而父親這幅如此寫實的大幅人像卻是對其愛人的真實刻畫,「我母親的那件旗袍現在都還在。」司徒乃鍾說道。對於廣東藝術的挖掘、傳承和發揚,在司徒乃鍾看來是對整體中華藝術在世界的地位都有利的好事。
《如此江山》公共創造力蔚為大觀
他提到香港和廣東在歷史上的關係千絲萬縷,而地理和歷史的特殊性又決定了廣東藝術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價值,「既是革命發源地、又是通商口岸,各種因素交織之下誕生了獨一無二的藝術張力。」他認為,此次展覽應給當代藝術人才帶來啟發,在打牢基本功的前提下,從本土性出發,創造兼具時代性和創新性的作品,「這樣的創新才不是空中樓閣。」
本次展覽的一大焦點當屬由藝術家戴光郁構思的參與式行為與裝置作品《如此江山》。在M+二樓焦點空間的高闊展廳內,由兩百餘塊畫板組成的巨幅網格靜懸於牆面,《如此江山》的畫卷正在此徐徐展開。戴光郁邀請逾二百位藝術家與藝術系學生攜手,重繪傅抱石與關山月於1959年創作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在焦點空間中,觀眾可在不同時間段親眼觀看參與者在現場伏在定製畫架前重繪原作的不同部分。
6月28日特展正式開展之際,《如此江山》的不少臨摹碎片已經完成並懸掛牆上,觀眾駐足其間,無不仰頭欣賞。在早前接受採訪時,戴光郁介紹道,由傅抱石和關山月共同創作的《江山如此多嬌》誕生於特殊的歷史褶皺中,但到如今:我們如何看待江山?每個參與者都可在筆尖書寫出自己的答案。
此次能夠將《如此江山》帶到M+,戴光郁難掩興奮和感動。他認為「香港是真正的文明熔爐」,當《如此江山》的「拼圖」逐步完成時,以關山月為代表的嶺南派藝術大家的精神譜系也再度有了當代性的展現和探討。他感慨,從定製畫架到空間設計,M+的專業度超乎想像,「他們讓這一作品的公共性張力完全釋放。」看到參與者們手持畫筆沉浸創作,他更想到德國藝術家博伊斯的理念:「人人都是藝術家」——而在M+的焦點空間內,這已成為現實。「有趣的是,我要求他們盡量臨摹像,但每個人對於『像』的呈現必然不同。」當兩百個人陸續下筆,就有了兩百多種不同的審美理解,當參與者們認真臨摹時,恰恰是對創造力的解放,「他們越是努力還原原畫,個人的風格就愈加鮮明。」
展覽信息
時間:即日起至10月5日
地點: M+地下大堂展廳
戴光郁《如此江山》
時間:即日起至8月10日
地點:M+二樓焦點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