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在江門順利下水。香港文匯報江門傳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方俊明 江門報道)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27日在廣東江門順利下水,標誌着中國深遠海養殖邁向「科技牧海」新紀元。該工船年產能可達3,000噸至5,000噸,被譽為「養殖航母」,為灣區打造「深海糧倉」。

年產能達3000噸至5000噸

「灣區伶仃」號由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投資2.6億元人民幣、歷時13個月打造,是世界首例、中國首艘符合船級社規範設計的可自航移動養殖平台,也是中國首創的集智能養殖、節能環保、漁旅融合於一體的超級養殖平台。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副總經理蘇慶龍表示,「灣區伶仃」號設有12個獨立養殖艙,養殖水體約8萬立方米,年產能可達3,000至5,000噸,相當於陸地5,000畝魚塘的產量,是當之無愧的「養殖航母」。

具2000海里超強續航能力

「『灣區伶仃』號應用了獨創的全球首個船型首尾與柱穩式框架鋼結構船身『融合構型』、水體自然交換技術,在降低能耗的同時,更能提升漁獲品質。」蘇慶龍說,該工船具備2,000海里的超強續航能力,可自主航行至南海最佳養殖區域,並搭載動力(DP)定位系統,確保航行與錨泊精準高效。即使在12級颱風條件下,該工船仍能安全自航,主動躲避自然災害,實現智能化「海上遊牧」。

「灣區伶仃」號配休閒住宿

「灣區伶仃」號還配有觀光甲板、休閒住宿,同步推出海洋科普研學、生態垂釣體驗等服務,構建「養魚、觀海、富民」的立體產業鏈。通過全過程智能養殖、「漁業+文旅」多元業態融合有力促進海洋經濟多元化發展。

數據顯示,目前珠海製造約佔內地現代化海洋牧場裝備總數的58%。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將力爭「灣區伶仃」號8月交付運營,並為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複製的「珠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