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邵逸夫獎昨日公布得獎者名單,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獎共3個獎項分別頒發予4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在當前全球人才環境快速變化下,今屆數學科學獎得主、日籍著名數學家深谷賢治尤其受關注。過去十多年均在美國從事尖端研究的他,毅然選擇到內地發展,並加入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及中國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擔任教授,被視為中國在全球數學領域持續增強影響力的訊號。他曾讚揚中國學生勤奮專注,認為是數學鑽研的關鍵,又形容目前正是中國數學培養人才的時機。有邵逸夫獎數學科學獎遴選委員會委員指出,近年內地學術界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在數學領域中尤其能夠體現。●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深谷賢治在1959年於日本出生,曾任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助理和副教授,及京都大學教授,2013年赴美擔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西蒙斯幾何與物理中心永久成員。他是日本數學界的頂尖人物,為當地最高的學術機構日本學士院的院士,他最新獲得邵逸夫獎數學科學獎,以表彰他在辛幾何學領域的開創性工作,特別是預見到如今被稱為深谷範疇的存在,該範疇由辛流形上的拉格朗日子流形組成。
同時,他也領導了構建這一範疇的艱巨任務,並隨後在辛拓撲、鏡像對稱和規範場論方面作出了突破性且影響深遠的貢獻。
內地很有吸引力 羅致不少外地科學家
2024年9月,深谷賢治加入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及清華大學,當時學術界對他離美卻沒有回到日本,而是選擇到中國繼續探求學問廣泛關注。在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的訪問片段中,深谷賢治曾形容中國學生專注與勤奮,並強調這種專注力是鑽研數學的關鍵因素之一。
他又提到,近年愈來愈多中國數學家從海外回到中國,並從事教育工作,形容目前正是培養人才的時機,期望一個更加蓬勃的中國數學家群體在中國崛起,帶來嶄新思維。
邵逸夫獎數學科學獎遴選委員、香港大學數學講座教授莫毅明在昨日新聞發布會,談及有獲獎的頂尖數學家「棄美投中」時指,「(深谷賢治)應該是在去年加入(清華),2023年時他還在美國。現在內地其實很有吸引力,吸收了不少外地的科學家,尤其是數學,物理我想也有不少,但數學確實吸引得比較多(人才)。」
天文學獎加英學者平分
其他獎項方面,本屆邵逸夫獎天文學獎平均頒予加拿大學者約翰·理察·邦德及英國學者喬治·艾夫斯塔希歐,以表彰他們在宇宙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尤其是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漲落的研究。邵逸夫獎理事會成員、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物理學講座教授朱明中解釋,宇宙周圍都存在微波,「宇宙起初是好熱的,稱為『大爆炸』,高熱下會放出好多輻射,留到今日就成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兩位得獎者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存在漲落,「有些地方會強一點,有些則弱一點,通過研究這些漲落可得到很多資料,包括精確地量度出宇宙年齡,以及宇宙的組成包括暗物質、暗能量等。」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則是德國科學家沃爾夫岡·鮑邁斯特,以表彰他對於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cryo-ET)的開創性研發和應用。邵逸夫獎理事會成員、港中大醫學院副院長(醫療系統)胡志遠解釋,有關技術等於為一個細胞電腦掃描,「通過電腦技術呈現三維(影像),把細胞中精細至每一個分子、蛋白質、蛋白酶體等,它們的相互位置、形態,都能呈現出來。」該技術大大有助加深對病毒感染、癌症研究、腦退化疾病等的醫學了解和發展。
邵逸夫獎有意在現有三個獎項外增設第四個獎,主要涉及應用科學,理事會主席楊綱凱昨日回應說,「可考慮的領域非常多,具體細節仍在研究中,會在適當時候公布。」
2025年邵逸夫獎得獎者資料
數學科學獎 頒予
深谷賢治(Kenji Fukaya)
中國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及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教授
●表彰他在辛幾何學領域的開創性工作,特別是預見到如今被稱為深谷範疇的存在。該範疇由辛流形上的拉格朗日子流形組成。同時,他也領導了構建這一範疇的艱巨任務,隨後在辛拓撲、鏡像對稱和規範場論方面作出突破性且影響深遠的貢獻。
天文學獎 平均頒予
約翰·理察·邦德(John Richard Bond)
加拿大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所教授暨多倫多大學教授
喬治 ·艾夫斯塔希歐(George Efstathiou)
英國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
●表彰他們在宇宙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尤其是他們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漲落的研究。他們的預測已得到大量地面、氣球和太空觀測儀器的驗證,從而精確測定出宇宙的年齡、幾何結構和質能含量。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頒予
沃爾夫岡·鮑邁斯特(Wolfgang Baumeister)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榮休所長暨科學會員
●表彰他對於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cryo-ET)的開創性研發和應用,該三維可視化成像技術使蛋白質、大分子複合物和細胞間隙等生物樣本在自然細胞環境中的存在狀態得以呈現。
資料來源:邵逸夫獎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