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晉)國際調解院總部即將正式落戶香港。香港法律界人士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法律服務的專業化和國際化程度都相當高,相信隨着國際調解院的設立,本地法律界擁有「近水樓台」優勢,可以參與更多的相關法律服務,但他們認為,「國際調解」往往涉及到更大、更廣的服務範疇,因此有必要加強人才培養及國際交流工作,而大學和專業機構亦應擴展針對國際調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學科專業培訓,確保本地認證與國際接軌,以真正展現出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角色。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亞非法協香港區域仲裁中心主任陳曉峰表示,香港具備成為國際調解重鎮的堅實基礎,包括擁有成熟的普通法制度、與國際接軌的法律人才,以及處理跨境商事爭議的豐富經驗等,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是國家和各國對香港法治基礎的充分肯定,也是對香港專業服務能力的高度認可。
倡加強培養跨學科調解人才
有關安排將為香港帶來長遠而實質的經濟效益,相信隨着國際調解活動增加,將創造大量相關職位,包括調解專業人員、翻譯、法律研究、行政支援、法律科技等,為年輕人和專業人士提供嶄新發展空間。同時,與之相關的會展、酒店、旅遊、交通及餐飲等行業亦將受惠,帶動整體經濟活力。
他認為,正如要了解客戶需要的律師才是好律師一樣,倘香港要更好發展「國際調解」,就要與國際合作擴展更多跨學科的專業調解人才培養和交流,譬如在處理體育調解時,就有機會需要同時熟悉體育和調解相關專業的調解人才;在處理建築工程項目爭議調解時,也需要具相關範疇經驗的專家等。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大律師吳英鵬表示,調解作為《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的國際爭端解決方式之一,具有獨特的優勢。它強調通過友好協商、溝通對話,在尊重各方利益和訴求的基礎上,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有助於維護國際關係的穩定與和諧。而中國,擁有深厚的調解文化底蘊,「以和為貴」 的和合傳統早已融入民族文化之中。從古至今,調解在中國的社會治理、民間糾紛解決等方面都發揮重要作用,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這種源遠流長的調解文化,為國家在國際調解領域發揮引領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方面,通過區際司法協助安排,香港法律能夠與內地法律秩序有效銜接,保障了法律運作體系的連貫性;另一方面,香港又保持與普通法地區的高度相容性,能夠與國際法律體系無縫對接。香港的法律從業者特別是大灣區律師既了解內地的法律文化和司法實踐,又精通國際通行的法律規則和運作模式,能夠在國際調解過程中發揮橋樑紐帶作用,為不同法律體系背景下各方的溝通與理解提供技術支持。
吳英鵬並指,從制度層面來看,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是對「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的一次有力實證驗證,證明了「一國兩制」不僅能夠保障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還能為香港在參與國家的對外事務中發揮獨特作用創造條件。從全球治理角度出發,國際調解院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重要實踐,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智慧和擔當。「未來,國際調解院有望發展成為具有普遍影響力的國際法實施平台,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新的制度支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