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潭尾綜合醫教研醫院模擬圖。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盈盈)為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打造「留學香港」品牌,特區政府正全力推進北都大學城發展。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特區政府已將大學城用地由最初約60公頃增加五成至現時約90公頃,分布於牛潭尾、新界北新市鎮、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三大部分,以多軌並行方式推動多元化教育與科研發展,培育創新科技及醫療領域的專業人才,並吸引高端人才來港。

蔡若蓮早前指出,北都大學城可鼓勵本地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院校以靈活創新的模式,開拓更多品牌課程、研究合作和交流項目,其發展將按照四大目標和策略逐步推進,包括:1)產業導向;2)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3)配合國家發展戰略;4)產業帶動,按部就班。局方計劃在2026年上半年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為未來發展提供清晰指引。

該大學城的三大部分正以多軌並行、分階段方式提速發展。其中洪水橋/厦村工程年前已率先啟動,該處的大學城面積約5公頃,主要供自資專上院校發展新校園,預計最早於2026年完成土地平整,為校舍建設作準備。

牛潭尾撥地建新醫學院和醫院

牛潭尾是大學城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將預留46公頃土地發展,為本地及國際知名院校提供合作空間,並推動創新課程及研究項目,同時預留土地予籌備中的第三間醫學院。大學城將為新田科技城等周邊地區提供「產學研」人才支撐,助力推動教育與科技深度融合。該處預料可容納約3.8萬名學生,及提供2萬個宿位。

此外,牛潭尾還將在第三間醫學院用地旁預留9公頃土地,以建設綜合醫教研醫院,提供約3,000張病床,配備教學、培訓及研究設施,進一步促進生命健康科技的發展。這所醫院將為北都新增人口提供全面醫療服務,並成為醫學教育與科研的重點設施。

至於新界北新市鎮的大學城用地約40公頃,集中於香園圍及打鼓嶺一帶,被列為優先發展區。該地區將提供專上教育設施及學生宿舍,同時與區內產業經濟互動協作,深化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在教育及科研領域的合作。

多所院校表明擬進駐或設分校

香港各所主要大學及自資院校均密切關注北都大學城的發展,多校表明有意申請進駐,包括科大計劃設立衛星校園,發展跨學科研究及創新科技;理大有意建新校區,並成立專注醫療機械的醫學院;城大擬興建分校進行科研;浸大則考慮將整個校園全部遷入,並設中醫藥科研機構;教大希望成立教育中心支援特殊學童;嶺大擬於洪水橋設立實驗室作教學研究。

自資校方面,都會大學計劃遷入科學及技術學院以加強與內地合作;恒生大學和珠海學院有意設立小型分校,聖方濟各大學及東華學院正考慮興建新校舍,提升教學與研究能力。

蔡若蓮表示,政府在規劃大學城時會充分考慮各院校發展需求,並視乎北都區不同板塊的發展策略及步伐,分階段推進規劃工作。她強調,大學城發展將助力提升香港教育在國際的地位,通過靈活創新模式,吸引更多國際高端人才與院校進駐,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

大學城三部分預計進度

洪水橋/厦村(約5公頃)

●大學城用地工程已展開,最早於2026年內完成平整,以供建造校舍

●現正商討土地具體位置、面積、用途及密度等規劃事宜,適時邀請合資格自資專上院校提交發展意向書

牛潭尾(46公頃,包括第三間醫學院)

●優先開發大學城用地,最早於2027年展開土地平整,首批用地預計於2029年完成

●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已收到科大、理大及浸大的建議書,5月初與各大學會面,預期今年內完成評核並向政府提出有關新醫學院的建議方案

●另9公頃建設綜合醫教研醫院

新界北新市鎮(40公頃)

●大學城用地納入優先發展區

●最早於2028/29年度展開土地平整,2030/31年度完成首批用地的工程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