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近日在香港引發文藝界熱切關注,其中,數幅廣東人物畫大師手筆吸引參觀者的目光。廣東人物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常被認為是「主流之外」,卻在在顯現出嶺南藝術不拘一格創新潮的志趣所在,實是廣東美術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博士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從廣東人物畫側重自我形象塑造、畫風與主流畫壇的一脈相承、歷史畫和風俗畫的興盛、西畫語境下人物畫興起的四大獨特基因出發,梳理了300多年來廣東繪畫發展的脈絡與歷程。他認為,明清廣東人物畫多元並舉,結合藝術性和實用性,兼具寫實與寫意,雅俗共賞,從而形成獨有的藝術特色,為廣東及中國美術的創新發展注入活力。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永愛 圖:受訪者提供
「從廣東省博物館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再到去年來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工作,讓我有機會接觸了大量廣東人物畫。」朱萬章表示,由於廣東在古代地域中的邊緣化位置,廣東繪畫在整個中國繪畫史上發展得較晚,另外人物畫相對花鳥畫來說更加弱勢,所以廣東人物畫不在主流範圍之內,「但實際上很多藝術家即便放在中國繪畫史上都毫不遜色,且我們研究繪畫史必須全方位、多角度。因此,廣東人物畫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融匯中西「開眼看世界」
朱萬章稱,廣東人物畫從明朝晚期到清代中後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四大基因。第一便是畫家比較側重於自我形象的塑造。梁元柱、鄭績、吳榮光、蘇仁山、關作霖等均有自畫像傳世,「尤其是吳榮光,他至少有三件自畫像作品,這在整個古代中國美術史上都不多見。」而關作霖曾負笈歐美,成為有史可考的首位中國油畫家,拉開了廣東美術「開眼看世界」的序幕。至十九世紀末,李鐵夫、馮鋼百、關良等粵籍藝術家遠渡重洋,將西方油畫技法與中國審美精神熔鑄一爐——李鐵夫的肖像畫凝練如詩,關良的戲曲人物畫稚拙天成,余本的香港鄉土油畫浸潤着港島煙火氣,共同勾勒出中國油畫本土化的早期軌跡。
第二,廣東人物畫雖晚於主流地區的發展,但畫風與主流畫壇一脈相承、密不可分。譬如廣東香山(今中山)畫家蔣蓮與浙江著名書畫家陳老蓮(陳洪綬)的畫風皆十分相似,明朝廣州畫家孔伯明則是沿襲了「吳門畫派」畫家仇英的畫風。
第三點是歷史畫和風俗畫興盛。朱萬章指出,當時廣東有兩位姓蘇的畫家:蘇六朋與蘇仁山,他們二人畫人物精絕,尤其以歷史畫與風俗畫著稱,被稱為嶺南畫壇「二蘇」。蘇六朋的《東山報捷圖》《太白醉酒圖》《加官進爵圖》等被後人視為嶺南畫界的珍品,其內容聚焦在歷史題材與典故。「我曾見到的蘇六朋作品的原件,很多高約兩三米,是被掛在祠堂裏的,對應了嶺南地區興盛的祠堂文化。他們不僅會掛祖宗像,歷史先賢的畫像也會掛上,用來激勵宗族後人,這個特點就很廣東。」
第四點是西畫語境下人物畫興起。當時,廣東還有很多來做貿易的海外商人,他們希望買一些繪畫作品回國,但他們不太能欣賞傳統中國繪畫,但也不希望買的是完全的西畫,所以中國特色的外銷畫也應運而生。廣州地區逐漸產生了一大批外銷畫家,他們大多名不見經傳,只有少數畫家如錢納利、關喬昌(琳呱)等人因繪畫技藝超群,得以署名,留下大量作品,他們繪製的人物畫兼具中西風格,反映了明清廣東人物畫的另一種風貌。
籲當代藝術家更關注社會民生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展出高劍父、高奇峰、關山月、黎雄才等嶺南名家的百餘件經典作品,展示百年間廣東美術的重要成就。對此朱萬章表示:「像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他們具備雙重身份,不僅是畫家,也是革命者。」他說,「二高一陳」作為具有先進思想與革命精神的藝術家,在繪畫作品中常常會表現出很強烈的現實主義關懷。
他解釋道,傳統繪畫絕大多數關心的是小山小水、閒情逸致,比較「象牙塔」,而「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中「其命惟新」這四個字便是對嶺南畫派的很好總結。現今,更新一代的藝術家正在成長,當代廣東美術呈現出前所未見的多樣繁盛格局。惟有立足於文化傳統的傳承光大,立足於當代中國的精神體驗,中國藝術才會具有真正的現代性,才會源源不絕地創造活力。對此他建議:「當代大灣區藝術家可以從嶺南名家的現實主義作品中吸收養分,不必過度聚焦自我的情緒,題材可以更加關注社會與民生。」
作為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特聘專家,朱萬章日前專程赴深圳開講「主流之外:明清廣東人物畫的多面形塑」,此次講座剛好與「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相呼應,可以讓大灣區文藝愛好者通過活動深度了解與解讀廣東美術的脈絡和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