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明 新生精神康復會行政總裁

精神健康令每個人都有實現自己的能力,應付正常生活壓力,有效學習及工作,並對社會作出貢獻。根據2022年精神健康籌備委員會進行的「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香港市民的平均得分為47.64分(低於及格線52分)。該調查更發現有近三成的受訪者,分別有焦慮症(15.3%)及抑鬱症(12.1%)的症狀,反映市民精神健康問題(尤其是一般精神問題如焦慮及抑鬱等)有普及化的趨勢,特別值得關注的群組包括青少年、長者及照顧者。

新生精神康復會有兩個願景,第一是希望全民成為「330大使」(健康大使),以「正面」心態促進自己、家人、朋友及社會其他人的「330」整全健康;第二,希望與大灣區的精神健康服務機構合作,以科技賦能及保護私隱的方式收集精神健康相關的大數據,以及以實證為據的精神制定適切的服務指引,打通數據流通壁壘,共同建構一個屬於中國人的精神健康智庫。

新生會認為,未來精神健康服務的發展方向應聚焦於「以人為本」、「以實證為依據」、跨界別及跨機構協作,以及服務多元化與可負擔性幾方面。在這個前提下,精神健康服務應努力達至以下目標。

第一是使家庭及照顧者能獲得不同形式的支援,例如培訓班、心理輔導及暫託服務。第二是加強朋輩支援的訓練及擴展朋輩服務範疇,例如放寬社會福利署「朋輩支援計劃」的靈活度。第三是提供創新及可負擔的服務,例如特別為青少年、長者及照顧者群組建立合適的「330」健康服務模式。第四是為個人提供隨時可檢視自己「330」狀況的工具,以及可提升自己健康管理、計劃實踐及危機處理意識、能力及信心的方法,例如「身心健康行動計劃」。社會還要積極推行如「dayday330日」等預防性的公眾參與活動。

最近秀茂坪樂華北邨一名患有哮喘的母親因病發倒斃家中,其年幼女兒獨留家中數日,最後被鄰居及保安員發現,令人痛心。該事件反映出社區對高危照顧者的識別與支援機制仍有不足。部分個案反映,照顧者即使是非傳統定義下的高風險群組,也可能因長期缺乏支援、精神壓力沉重而陷入困境。若社區可及早識別潛在高危照顧者,並提供適切支援與介入,將有助預防悲劇發生。透過提升社區前線人員的培訓與敏感度,例如地區前線工作者、學校老師、社工、屋邨管理人員等,可有效地在早期發現異常情況,並作出適時轉介及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切支援。

在事件過後,受影響的家屬與遺孤不僅要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還要努力重建生活。因此,社會應提供持續的心理支援與輔導服務,幫助他們走出創傷。如有需要,亦應將個案轉介至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接受更深入的專業支援,確保他們在情緒與生活層面都能獲得長遠的幫助。政府、各界攜手加強更全面且具前瞻性的精神健康服務,共同建設互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