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肇峰 沙田區議員

馬鞍山西沙路花園的「現代化都市農業試驗項目」將於今年第三季正式啟動,沙田區議會地區設施及工程委員會的成員早前在漁農自然護理署同工帶領下進行實地考察,細緻了解這個香港首個由政府主導的都市農場試點計劃。

地脈深處的工業傳奇

馬鞍山百年前因磁鐵礦藏享負盛名,其礦業傳奇始於1900年代。當時英國按《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選址大埔作為地區行政中心,勘探吐露港沿岸時,發現馬鞍山磁鐵礦蘊藏量極高。鐵礦是十九世紀矚目的天然資源,更是現代工業的命脈。英國遂將這華南罕見的寶庫發展為匯聚一眾礦工、農夫、漁民的「工業重鎮」。到了195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鋼鐵需求暴增,馬鞍山的鐵礦石更是源源不絕地出口日本,支撐着東亞工業化的新浪潮。其後,馬鞍山礦場不斷提升技術,產量大增,鼎盛時期鐵礦年產量高達40萬噸,將碼頭區(今馬鞍山郊野公園附近)堆成「礦台」。筆者爺爺也曾憶述,他當時隨客家鄉親遷居於此,與大量工友們一同投身礦場餬口養家。馬鞍山的碼頭區、半山區、山頂區三大聚落亦隨之成形,學校、教堂、市集及多元族群社區生態蓬勃發展。馬鞍山「三寶」之說亦流傳至今:鐵礦記載工業興盛,杜鵑花象徵春日盛放,而黃麖(實為赤麖,是香港唯一的鹿科動物)則見證山林生態;三寶共同編織出馬鞍山獨有的文化符號。

然而,隨着礦場擴展,採礦產生的廢渣日積月累地堆積於海濱,重金屬與細碎礦粉滲入田地與水道,令昔日渡頭村、溫家村等農戶大受影響。1970年代後期,面對全球鋼鐵需求減弱、澳洲新礦場競爭,以及本地建築業興起,本港勞工成本飆升,馬鞍山礦場終於停產。其後馬鞍山被納入「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填海造地、貫通道路,原來依山傍水、以山澗灌溉的農田,更被高樓大廈的輪廓徹底改寫。

現代都市農業新願景

不過,到了近年,隨着氣候變化與碳排放議題興起,社區韌性與本地糧食自給成為政策焦點。特區政府於2023年發表《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提出15年內本地漁農產量倍增、都市農業融入新發展區的願景,馬鞍山西沙路花園獲選為首個示範點。不同於往昔的泥田菜圃,新一代的現代化農業結合垂直農業、水耕技術與智能監測,讓有限的城市空間也可高效生產優質蔬菜。馬鞍山重回農耕本色,踏上「科技農藝」與「社區共融」的新路。

區議員先後赴西沙路花園現場視察、參觀「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從科技應用到社區推廣,積極為新農場建言獻策,如提議加強「社區參與」,既要落實「現耕現賣」模式,讓市民以親民價格購買新鮮本地蔬菜,助力低碳生活普及,亦應參照過去社區園圃經驗,開放部分耕作空間予居民親手種植,提升社區歸屬感與教育價值。如果農場管理結合親子體驗與環保工作坊,讓農藝融入社區生活,更可以培養年輕一代對土地與糧食的珍惜與認同。西沙路花園的成功經驗,將來更可推廣至活化大圍、火炭等工業區,探索更多城市空間發展現代農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