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記者胡永愛及新華社報道,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數智灣區」論壇27日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論壇匯聚內地、港澳的政府部門代表、高校智庫學者、傑出企業家和青年才俊,展示新質生產力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繁榮發展,探索灣區文化的現代表達和「數智灣區」的文化創新。「人文灣區 數智灣區」論壇從大灣區人文傳承、科技創新實踐出發,展示新型文化業態,激發「數智灣區」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共生,為文化強國建設注入灣區力量。
本次「人文灣區 數智灣區」論壇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主辦,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承辦,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宣文部、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宣文部協辦。
大灣區具三重文明屬性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認為,大灣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同時具備三重文明屬性:中華文明連續性發展的前沿陣地、社會主義文化創新性轉化的試驗平台、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價值的對話窗口。
吳志良還表示,人工智能的時代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必須擁抱它。吳志良提到了制度創新的重要性,因為數據跨境在港澳和內地之間還沒有完全解決,其倡議在橫琴建「跨境數字文化貿易試驗區」。如果運用技術實現澳門或者香港影視作品通過廣州確權、深圳融資、香港發行,這種文化要素跨境流通協議,也是「一國兩制」框架下新型生產關係的實驗。「很多時候這種生產要素的跨境出現各種障礙,從區鏈塊技術,數據方面完全可以解決的。」
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歷史學家閻崇年認為,大灣區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概念,更是一個正在躍升的文化共同體。新時代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利用海洋文化優勢,三足立鼎,聚力協作,成為中國發展的新引擎。
科技融入生活 助科幻小說成長
在當天的論壇上,2023年雨果獎得主作家海涯認為,大灣區概念提出時間不長,在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中,長期處於核心文化圈邊緣地帶,一直未發展成熟。但也正因如此,大灣區少有束縛,在近現代展現出了驚人的活力。
海涯還指,大灣區文化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尤其在科技與文化融合方面優勢盡顯,能把高高在上的科技知識融入日常生活,這種直觀的衝擊形成了創新的土壤,為科幻小說等文化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與港澳合作 共創灣區故事劇目
演員張國立自2023年6月帶領作家劇社「龍馬社」從北京移師深圳坪山扎根。他希望讓戲劇成為大灣區文化的「黏合劑」,推動更多深圳製造的文化內容走出深圳、走入大灣區,再走向全國。張國立還計劃,在未來加強龍馬社與香港、澳門戲劇藝術機構的聯動合作,共同創作反映灣區故事的精品劇目,讓戲劇化作粵港澳大灣區民心相通的橋樑。
AI不能替代活生生的演員
2022年,創新粵劇《開心穿粵》在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上演,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鍾珍珍是這個創意的主要構思者。鍾珍珍在論壇現場分享,那一次是用3D打印技術製作出來的機器人「羅家英」進行表演。「當時有個笑話,平時我們讓一位演員將手抬高一些僅需一秒,讓一個機器人卻要三天。無論是感情互動還是表達上,我認為人工智能並不能替代活生生的演員。」
高科技加入舞台 吸引年輕觀眾
另一方面,鍾珍珍也從未放棄過對各類聲光電技術在舞台上的運用。「後來我們與羅家英老師合作了粵劇版《羅生門》——《修羅殿》,這部劇使用了很多LED屏幕,以多媒體來與羅老師的獨角戲進行互動。」這樣的前沿科技與古老藝術的結合,是傳統戲曲的一種創新表達,吸引了很多觀眾關注。「我們是想利用新的工具將舞台轉化為現代語言,把粵劇這門優秀的藝術呈現給更多年輕觀眾,這樣才能將傳統文化真正傳承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