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月,本會一行二十餘人在北京展開了一場深度參訪之旅。此行最令人震撼的行程,莫過於走進位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小米汽車智慧工廠」。這座斥資百億元打造的超級工廠,不僅是小米集團跨界進軍汽車產業的里程碑,更象徵着中國汽車工業在新能源與智能化浪潮中的破繭重生。
從全自動化的「無人車間」到令人驚嘆的專利技術,從顛覆想像的生產流程到親身體驗的極致駕馭,這次參觀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中國汽車產業的創新步伐早已不止於「追趕」,正以領跑者姿態改寫全球汽車產業的遊戲規則。
小米公司從2010年開始主要做手機的生產,當時正值蘋果手機銷售最活躍的時期,蘋果公司當時亦希望發展蘋果汽車,但幾年前計劃就中斷了。反之,經歷多年小米的手機產業逐漸壯大,五六年前開始發展汽車製造,估不到有今時今日的規模,令人感嘆。
當我們到達廠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延綿至天際線的銀灰色建築群。嚮導指着衛星地圖介紹:「這裏的總佔地面積達144萬平方米,相當於兩個北京故宮的規模。」而廠區內穿梭的物流車竟全是自動駕駛的無人載具。最令人震撼的是,如此龐大的生產基地,日常運作僅需人數不多的員工,因為這裏的生產線,早已被數以萬計的工業機器人與人工智能(AI)系統接管。
當我們走進總裝車間,眼前景象宛如科幻電影:數百台機械臂在精密程式控制下舞動,激光焊接火花如星河閃爍,無人運輸車沿着磁軌無聲滑行,每90秒就有一台整車完成組裝下線。
技術創新引領製造
在技術展廳,陳列着不少閃耀的專利資料,揭開小米汽車的創新基因。工程師特別介紹以下突破性技術:
「超級一體化壓鑄技術」:全球首創的9,100噸級壓鑄機,將傳統車身所需的零件整合為單一鑄件,革命性地提升車體剛性並降低製造成本。
「智能溫控電池系統」:搭載自研的「冰山架構」,透過獨家陶瓷塗層與雙向液冷技術,使電池包在-30℃至60℃極端環境下仍保持最佳效能,並實現「零熱失控」安全紀錄。這些專利不僅展現技術實力,更體現出小米「軟硬體深度融合」的戰略思維。
在試駕環節,我們坐進小米SU7的駕駛艙,駕駛員輕踩電門的瞬間,推力將身體緊貼椅背,車身卻穩若磐石。行經顛簸路段時,智能懸吊令車內竟感受不到明顯震動。
回程途中,參訪團成員熱烈討論所見所聞。過去總認為中國汽車業在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但今天的參訪徹底打破這種刻板印象。小米工廠展現的不只是單一企業的突破,更是整個中國汽車產業鏈的升級。值得深思的是,這種跨越式發展的背後,是對「科技平民化」的堅持,這種高端技術普惠化的思維,或許正是中國汽車工業後來居上的動力之一。
●洪文正(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
本會培育科普人才,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