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作品《綠色長城》。作者供圖

梁君度

今天想從「教育傳承」、「創作取向」、「未來融合」三個方面,探析嶺南畫派的兩地發展差異。

1.教育傳承:體系化與個性化的分野。

內地以廣州美術學院為樞紐,建構蘇派寫實與傳統筆墨融合的教學體系。黎雄才「黎家山水」將「折衷中西」理念轉化為模塊化課程(如寫生、沒骨技法),實現從師徒制到現代學科的轉型,年均培養數百名專業人才。香港則延續趙少昂「嶺南藝苑」的畫塾模式,以「蟬翅皴」技法手稿(如1965年《竹蟬圖課徒稿》)示範筆墨靈動性,師生互動中形成「重韻輕形」美學。據統計,趙氏在港授徒半世紀僅62人,卻通過蘇富比拍賣創造單幅逾千萬港元成交紀錄,形成「精銳化」傳承路徑。

2.創作取向:政治敘事與都市美學的張力。

內地嶺南派受體制規訓,將革新精神嫁接於政治隱喻。如關山月《綠色長城》(1973年)以紅樹林象徵「人定勝天」,此類創作佔據官方美展七成席位,卻壓縮了高劍父「新國畫運動」倡導的市井題材空間。香港畫家則以水墨重構都市景觀,如李汝匡《維港煙雨》(1982年)運用抽象肌理表現雨霧迷離,其作品在荷李活道畫廊與波洛克風格並置,形成「港式折衷」的實驗性美學。這種差異實為意識形態與資本邏輯的角力:內地以「主題性創作」鞏固學派存續,香港則借市場機制塑造文化符號。

3.未來融合:數字技術與大灣區協作。

當前《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在香港呈現的「時光隧道」沉浸裝置,已展露傳統筆墨與數位媒介的融合潛力。建議粵港兩地:

1. 建立教育共同體:廣美「黎家山水」課程與香港即興示範教學互補,培育跨域創作人才;

2. 開發文化IP矩陣:以NFT技術活化《綠色長城》等經典,結合AR技術打造「虛實共生」展演;

3. 重構價值敘事:內地需重拾楊之光《雪夜送飯》的日常詩意,香港應超越「東方情調」標籤,回歸嶺南派「筆墨當隨時代」的革新本質。

結語:嶺南畫派的「同源異流」恰是中國藝術現代化的雙軌標本。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建人文灣區」政策下,唯有突破體制與市場的二元對立,方能以「折衷精神」再啟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