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灣區發展與公共政策創新」圓桌會議上,與會者表示,相較於其他區域,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經濟形態具有獨特性,希望形成三地基層公務員的交流機制,更好地推動大灣區公共政策的制定走向協同。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必須依靠制度創新、政策創新、改革開放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粵港澳的『軟聯通』水平確實有待提升。比如在要素流通方面,港澳居民進入內地很方便,但內地居民去港澳還有些不方便。此外,資金、數據的跨境也還只是有限流通,完全自由流動還有待探索。」

「希望形成粵港澳三地基層公務員的交流機制,讓基層公務員先打破信息壁壘,了解三地政策聯通的難點和堵點,更好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政策的制定走向協同。」澳門立法會議員宋碧琪建議。

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南沙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謝偉表示,圍繞《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賦予的戰略定位,廣州南沙正探索更多的體制機制改革和公共政策創新,積極探索「一市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多樣化的實現形式。

應儲備更多科技管理人才

河套深港創新科技合作區未來一定是香港產業轉型的重要支點,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指出,河套對面的深圳福田中心區白天每平方公里就業人口是6萬人,河套地區4到5平方公里的面積意味着未來容納25萬就業人口的可能性。而香港20到35歲的年輕人不超過70萬,假如香港年輕一代有20萬至30萬人轉向了高科技創業,香港的未來就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也認為,全球很多經濟體(包括香港)在這方面儲備的科技管理人才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