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核心技術仍是具身智能產業發展的關鍵。「當前,中國在具身智能研究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速騰聚創市場總監謝闐地說,具身智能機器人是一個系統科學,涉及人工智能、腦科學等基礎理論,以及新材料等交叉學科,如「電子皮膚」「人工肌肉」等。接下來,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人體動力學、類腦感知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發展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等交叉學科。

人形機器人要成為像人類一樣能處理各種任務的通用機器人,現階段面臨兩大挑戰。一是智能水平不足,需提升自然語言理解和視覺識別等高級認知能力;二是身體機能有限,儘管能完成複雜動作,但在穩定性和手部靈活性上仍有待提升。「預計C端的試水期還需3至5年,成熟期至少需要10年。」謝闐地說,目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人形機器人的場景泛化能力不足、硬件成本高昂以及隱私保護、責任界定,誤操作賠償等方面尚無統一標準。

機器人「感知」至關重要

「機器人最終是要為人類服務的,在各種不同的場景中,機器人若要準確完成任務,『觸覺』必不可少,因而『感知』就至關重要。」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聶相如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解釋了觸覺感知對具身智能機器人的重要性。

「傳統觸覺傳感器像一塊鋼板,只能感知有沒有觸碰,但無法告訴機器人怎麼觸碰。」聶相如表示,如今通過運控算法,將觸覺數據與手眼相機的視覺信息融合,可以實現毫米級操作精度與力控。例如在機器人抓取手機時,可以通過力控制避免用力過猛捏爆手機或用力過輕導致手機掉落。而在醫療場景中,多維觸覺靈巧手DexH13能感知患者皮膚狀態,調整抓握力度以避免損傷;在康養領域,可以輔助康復訓練機器人實現柔性抓握,提升患者體驗;在車企中則可以執行精密裝配任務、線束收納,以及在更廣泛的場景下,替代高危人工工序。

將會迅速應用到高危行業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智能機器人專委會負責人朱遷喬亦指出,高危行業也將是具身智能迅速應用的領域。在朱遷喬看來,在核電、電網等高危作業場景中,智能人形機器人可以替代人類進行危險操作,從而有效降低安全風險,他指出,由於人形機器人與人類在操作和物理環境上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因此它們更容易被應用於這些場景,而無需像原有的工業機器人一樣,在應用時需提前對物理環境進行改造。

此外,朱遷喬亦看好工業場景的具身智能應用。他直言,由於成本和經濟價值等因素的限制,智能機器人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還需要一段時間。「但隨着具身智能產業化的發展,核心零部件加工成本的降低和訓練模型數據的積累和訓練成本的降低,智能機器人將能夠承擔更複雜的工作,從而進一步降低使用成本,相信這將推動智能機器人在工業領域最終實現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