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藝天工巧絕倫,千年技藝傳不衰。」以天然大漆為主要材料的漆畫,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畫種,背後有着東方美學價值觀的傳承。程向軍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經過數十年的潛心耕耘,他不斷豐富漆畫的藝術語言,融合現代形態與民族氣質,形成了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作品。程向軍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將漆畫的獨特魅力娓娓道來——它的核心價值正體現在傳統工藝與現代表現的雙向對話中。●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寧 圖:受訪者提供
在當代多元藝術生態中,漆畫以其獨特的材料語言與東方美學精神獨樹一幟。程向軍介紹道:「這門源起八千年前古老漆藝的繪畫形式,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更在當代完成了從實用器具到藝術表達的轉型。」他表示,漆畫的「材料特性」構成其自身獨特美學的根基視覺特點。天然漆液接觸空氣氧化後形成深棕琥珀色,隨着時間推移逐漸呈現半透明質感,這種不可複製的材料語言造就了漆畫獨有的視覺品格。創作者須通過數十遍髹塗、推光等傳統工序,使畫面產生溫潤如玉的含蓄光澤,這種由時間沉澱帶來的審美特質,與西方油畫的即時性表現形成鮮明對比。「漆材料工藝複雜、乾燥周期長,且有時創作會受到技法的制約,促使藝術家要不斷在實踐過程中尋找突破傳統觀念的範式,形成其平面裝飾性與材料肌理的完美融合,既延續了漆器對器物表面審美的追求,又突破了傳統功能性的束縛,使得漆材料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獲得了自由表達。」
漆藝為體 繪畫為用
程向軍認為,當代漆畫的發展呈現出雙重文化自覺。「一方面堅守東方美學的精神內核,從典籍中提煉出『大漆至美』的造物哲學;另一方面漆畫積極融入現代藝術觀念,突破傳統器型限制,在造型語言與題材表現上進行創新。然而,這種傳承並非簡單複刻古法,而是通過工藝思維重構繪畫邏輯——創作者既須掌握鑲嵌、變塗等18種傳統技法,更要具備將材料特性轉化為藝術表達的創造性思維。」
當下漆畫正面臨歷史性發展機遇。他說:「全國漆畫創作隊伍不斷壯大,形成了以福建、廣東、北京、重慶、江西、黑龍江等地區為核心的創作群落。新生代創作者在保留材料本真性的基礎上,探索漆畫與裝置、影像等當代藝術的跨界融合。這種創新並非消解傳統,而是通過建立『漆藝為體,繪畫為用』的創作體系,使古老技藝持續煥發新的生命力。」
同時,漆畫的藝術實踐正揭示着傳統工藝現代轉型的深層命題:如何在材料約束中獲得表達自由,在時間沉澱中適應當代節奏?「這要求創作者兼具匠人精神與藝術家思維,在漆液流動的軌跡中,續寫東方美學的當代表達。這種跨越八千年的藝術對話,正是中華文明創作型轉化的生動見證。」
程向軍稱,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傳統的漆畫製作工藝與追求效率的工業文明形成了鮮明反差。「漆畫是一種需要時間累積和工藝沉澱的藝術形式,以其『慢工出細活』的創作特性,在當代藝術生態中顯示出獨特的審美價值。」
結合時代審美和材料特性
他說,漆畫創作的根基是「材料本體」,從天然漆液的採集到髹塗技藝的掌控,藝術家需要深諳漆性特質、化學性能。漆畫作品的完成往往需經歷數十道工序,包含反覆的髹塗、陰乾、研磨等步驟,這些複雜的工藝手續也需要藝術家「耐得住寂寞」。而且漆畫還區別於其他畫種,有着自己獨特的「創作壁壘」:如材料獲取的地域限制,大漆產自某些特定區域,運輸成本高且保存難度大。同時,大漆中的漆酚會導致皮膚敏感,這也阻礙一些人從事漆畫藝術創作,包括程向軍本人也要長期忍受皮膚敏感的困擾。這些因素都在客觀上制約着漆畫的普及。「因此,當代漆畫藝術家肩負着雙重使命:既要傳承千年的漆工藝,又要使古老的漆畫在當下語境尋找到新的可能。優秀的漆畫作品不是工藝的簡單堆砌,而是藝術家將時代的審美和材料特性相結合,通過技法創新實現藝術表達的昇華。」
【心聲】將創作壁壘轉化為藝術特色
作為中國漆畫界的領軍人物,程向軍對年輕的漆畫藝術家有何建議?他說:「我認為從事漆畫研究必須兩手都要過硬,即造型藝術的修養及熟練駕馭漆材料技能最重要,要能夠掌握漆畫的材料特性。如大漆的乾燥周期、肌理如何呈現等,這些既是漆畫的創作壁壘也是獨特的藝術特色。創作者要通過長期實踐積累經驗,在理解材料局限性的基礎上,將其轉化為自身的視覺語言,最大程度發揮材料的語言優勢。」
另外,漆畫藝術家也要學會深研漆藝歷史,在漆藝的傳統基因中尋找突破。「當代創作者基於當下語境對漆畫進行審美重構,並非對傳統的背離,而是在傳承傳統漆藝的基礎上,通過造型藝術等手段進行現代革新,化繁為簡,使漆工藝技巧服務於整體藝術表達而非單純炫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