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昌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客家人叫「五月節」。端午節是集拜神、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習俗主要有划龍舟、祭龍、採草藥、趕藥市、掛艾草與菖蒲和桃枝、打午時水、洗草藥水、貼午時符、浸龍舟水、吃龍舟飯、包糭子、薰蒼朮、佩香囊等等,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清晰地記錄着先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積澱着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重要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中國漢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沿襲至今。民間諺語是老祖宗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創造出簡練通俗且易懂的詞彙。有關端午節的民俗、民諺還真不少,挑選幾個與大家一起細品。

「吃了端午糭,才把棉衣送。」糭子通常是用糯米製作,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糭子的配料小棗、赤小豆、綠豆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它們具有補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端午的季節已經進入了夏季,這個時候,氣溫才開始穩定,晝夜溫度相差不大,可以將棉衣放心地收藏起來。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前後正值芒種之後、夏至之前,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而艾草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散發的芳香氣息可以驅蚊蠅、蟲蟻,以及淨化空氣。從而起到「辟邪」作用,邪為中醫裏的病邪之意,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在內的六淫,這都是致病的因素,將艾草掛於門前或屋內,其散發的香味除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還可以通心竅,提高人的正氣,從而增強抵禦外邪的能力。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除了賽龍舟和吃糭子外,舊時過端午人們還會飲雄黃酒。雄黃酒是將雄黃搗成粉末、乾菖蒲根切成細絲,一同放入白酒或黃酒中浸泡製成的一種酒。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都將配製好的雄黃酒拿出來飲用。據說,雄黃酒有解毒殺菌之功效,喝了雄黃酒就會五毒不侵,四季平安。對於小孩,大人則將雄黃酒塗抹在小孩身上和灑在房間裏,可以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端午節為什麼要喝雄黃酒呢?五月五日正值夏春之交的開端,大地氣溫上升,濕度也達飽和,正是毒蛇、蠍子、蜈蚣、壁虎和蟾蜍這「五毒」活動最猖獗的時候,也是初夏傳染病開始流行之時,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人們認為飲雄黃酒可以解毒避瘟,扶正祛邪。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雄黃是一種含硫化砷的化學物質。內服20克雄黃,便會使人死亡,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因此現在過端午,便不再飲雄黃酒了。

糭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美食,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說屈原投江後,人們將米食投入江中,以防魚蝦吃掉他的屍體。龍舟競賽是端午節最盛大的活動之一,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也代表着團結合作的精神。

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但這些節俗都圍繞着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既能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