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研界再樹立新的里程碑。6名香港科學家去年11月隨同內地隊伍乘坐「雪龍」號破冰船遠赴南極進行科研活動,今年4月回港,有隨隊科學家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暢談收穫。這是國家開展南極科考任務41年來首次有香港科學家加入的旅程。極地的研究資源豐富,為科學家提供廣闊的發揮平台。香港科研人員搭上國家科研便車,在昔日難以抵達的地方探索科學,反映國家對香港創科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鼓勵香港科研界人士發揮所長,深化兩地科研合作,貢獻國家創新突破,助力國家現代化建設。
南極是全球氣候系統的「冷源」,其氣候變化對全球海平面上升和大氣環流格局具有深遠影響,是研究地球科學的寶地。不過到南極既要穿過狂風巨浪的西風帶,還要穿越重重浮冰,本港科研團隊縱有意到南極進行科研活動,單靠自身資源,恐怕力有不逮。6名香港科學家去年獲安排乘坐內地科考破冰船「雪龍」號,與國家科考隊一同前往南極進行科研活動,度過寶貴科研旅程。香港科學家在當地遇上香港少見的苔原,以及由夏季溶雪形成的春池,實地進行系統分析,分析植被、冰雪、池水、土壤、微生物和空氣的交互作用,填補生物地球科學研究的空白一頁;又在當地採集近300個樣本,涵蓋苔蘚、企鵝羽毛等,以助破解「極地密碼」,為預測地球未來生態提供科學依據。
本港科研成果昭著。本港大學逾七成研究項目達「國際卓越」或以上水平,四分之一的項目更躋身「世界領先」的行列;硬件方面,本港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及22所中國科學院聯合實驗室。這些優勢充分反映香港科研的領先實力,備受國家重視,為本港與內地的科研合作提供良好基礎。
過往本港科研人員曾經參與國家頂尖科技項目,包括為「嫦娥」探月任務研製儀器、搭乘「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探尋西太平洋深海奧秘。國家載人航天任務,不久也將迎來首位本港航天員。從事科研工作,必須依靠堅韌不拔的精神,更需要有實踐驗證的機會。國家科研項目的平台,為香港帶來廣闊的科研天地,香港的科研人員可以走得更高更遠。
國家的科技發展日積月累了眾多成果,也培育出大批科研精英,本港科學家與國家科考隊踏足南極進行科研的經歷,將啟發更多科研人員發揚為科學奉獻的精神,鼓勵本港青年認識國家的科研巨大成就,未來積極參與國家科考活動,與內地科學家一起,攜手締造更多更突出的研究成果,為建設更美好世界創造價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