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康敬)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香港薪火社團總會昨日在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園舉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電台遺址──香港新界沙頭角石水澗村」標誌牌豎立儀式,有抗日先烈的後人出席見證,也有香港中學生、大學生在場宣誓,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有參與活動的學生表示,沒有先烈的付出,就沒有現在的和平生活,歷史不應被遺忘,他希望從事歷史研究相關的工作。
戰時與延安黨中央保持聯繫
昨日活動上,主辦方介紹幾近消失的石水澗村的背景資料,據主辦方介紹,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屬下的電台撤往東江游擊區,改隸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2年4月,總隊電台從廣東寶安縣甘坑轉移到新界石水澗村,村內只有一戶林姓人家,大小幾間房屋,後來村民林戊、林傳叔侄成為港九大隊交通員。這一年的夏季,中共粵北省委、南委受到嚴重破壞,南委原有的6個電台均被破壞或被迫停止工作,只有設在石水澗村的總隊電台仍保持正常運作,與延安黨中央保持聯繫。
但1943年2月侵華日軍曾到烏蛟騰「掃蕩」,電台差點受到破壞,隨後電台撤離石水澗村,不久後,日軍竄至此地,發現遺留的電台廢電池及電線,就逮捕並嚴刑逼問當時村內唯一村民林生(林傳兄長),他守口如瓶,最終被日寇活活打死。日軍查找不到電台和游擊隊去向,撤離時火燒村洩憤,村內房屋均遭焚毀。
主辦方代表分享,為了確定電台遺址的位置,向眾人還原這段歷史,幾經跋涉尋找這個人煙罕至且廢棄80多年的地方,並找到村子房屋殘垣,又經過多番考證及資料比對,最終確定電台遺址位置。
李慧琼冀推結合行山緬懷先烈紅色旅遊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組長李慧琼,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全國青聯委員譚鎮國,東江縱隊後代、抗日烈士後人等帶領青年和學生默哀、獻花。在活動後李慧琼表示,希望未來能推出一些紅色旅遊,把行山與緬懷先烈結合起來。
「延安,延安,我是東江!」活動現場,還有兩位香港青年動情朗誦,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在香港的山水間戰鬥,頑強抗擊侵華日軍的歷史細細講述。其中一位青年、香港湖南青年會會長孫秀祖表示,雖然80年過去,但歷史不會蒙塵,英雄不曾被遺忘,她也是抗戰老戰士的後代,希望透過活動喚醒更多青少年的愛國本能,守護祖國和香港的美好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