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cky的創作者畢奇
●Molly的創作者Kenny Wong(王信明)

藝術玩具與香港頗有淵源,其在此地的誕生可追溯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司徒衛鏞介紹道,那時,一群熱愛玩具的香港廣告人與設計師,透過模型與玩具進行創作,展現獨特創意,劉建文的「Gardener」系列、蘇卓航的李小龍系列,以及鐵人兄弟等公仔都是其中的代表。玩具不再是小孩子的玩意,而變身成為頗有藝術內涵及收藏價值的作品,當時被稱為設計師玩具(Designer Toy),並成功在國際潮流界掀起一股熱潮。到如今,隨着泡泡瑪特在全球掀起熱潮,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藝術玩具不再是小眾收藏,而成為有着巨大商業價值的大眾流行符號之一。

那麼,當你走進一家茶餐廳,映入眼簾的全是人氣爆棚的藝術玩具IP ,會是什麼情景?香港館便實現了這一夢幻場景:有身穿水吧工作服沖港式奶茶的Molly,有用兩隻手撐着小腦袋的Pucky,還有各式各樣的Labubu陳列於茶餐廳的各個角落……

這個創意正源於「Molly之父」王信明與Pucky的創作者畢奇,「我們香港人幾乎每天上午都會去茶餐廳吃菠蘿油、紅豆冰,把這些潮玩放進來,讓大家覺得很有親切感。」王信明回憶,受到文博會香港館的邀請時感覺很榮幸、意義非凡,「我們一致贊成使用香港經典的元素,所以茶餐廳這個創意很快就定了下來。」王信明與畢奇還親身參與了其中的陳列的細節與方式,讓這些為大家熟知的藝術玩具與地道的茶餐廳文化奇妙地結合起來。

畢奇留意到,近幾年香港的潮玩設計師越來越多,他們陸續帶着自己的作品參加很多國內及國際展會:「以前這個行業是很難維持生計的,但現在藝術玩具的設計越來越主流,機遇越來越多。」她認為,每一個藝術玩具的角色實際上都是藝術家自身的投影,藝術家需要堅持自己,通過這隻小小的玩具,讓大家看到藝術家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