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的漫畫展區展出了不同世代創作者的作品。藝術家王澤將膾炙人口的經典漫畫人物「老夫子」重新演繹為當代藝術作品。《死角》的作者曹志豪和日本國際漫畫獎銀獎得獎者蘇頌文,則分別展示漫畫聯乘文本說故事的力量。黑白的畫作被放大尺幅,漫畫家筆下的世界纖毫畢現,帶來十足的視覺衝擊。
蘇頌文對記者說,他認為香港文創的特色正在於其多元的創意,「其他地方可能很受某一種文化影響,而我們是受到很多種——內地的,海外的,很中西合璧,形成了獨特多元的創意。就漫畫而言,亞洲地區很受日漫的影響,而我們很有趣地,日漫外還吸收了港漫或者美漫的影響,於是你會看到香港漫畫家有很多不同風格。這也是我們的優勢之一。」
他認為,漫畫在文創產業的版圖中潛力巨大,「很多電影和劇集都是漫畫改編,所以我覺得漫畫是一個源頭或者根。如果將來我們可以推進漫畫的影視化,或者衍生出其他的,例如舞台劇或者音樂等,會非常有潛力。我知道香港政府現在正着手推動將一些漫畫IP、小說IP一條龍地影視化,我很期待。」IP發展很大的一塊是創意內容的產品化,蘇頌文以日本漫畫為例,指出其成功的產品周邊正是產業最賺錢的板塊,「但我們也知道,香港近年少了許多連載漫畫,多了很多一期完的漫畫,是比較難去經營變成產品的。例如以前《老夫子》《麥兜》《風雲》《龍虎門》等漫畫都是長篇,讀者對角色有感情,好像和他一起成長,就會買產品。但我們現在也在想辦法,我未來也希望創作長篇,產品化一定是目標。就像Labubu成功,也是因為藝術玩具成功地產品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