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征
我終於看了那個《這個殺手不太冷》,這部電影因為過於耳熟能詳,而它又是我所不喜歡的尚連奴主演的,我就一直排斥它。
還有一重原因,我把它想像成一齣毫無懸念的溫情劇,光看名字其實你就知道了它所有的情節。一個中年人,因為職業是一個殺手,就不得不顯得十分冷血。但實際上他又有人性的一面,光是這種人本主義的腔調和立意,就足夠俗套的了,而我拒絕一切俗套。
然後,我今天實在找不到什麼東西可看,我又確實需要一些能夠確保品質的內容讓自己忙碌的生活增加一些價值感,我就打開了它。打開的時候,即便前5分鐘,我還在排斥,可後來就好了。因為它很硬,也就是說,它很有風格。
在這個故事當中,有一個拯救殺手的小女孩兒。儘管只是一個小女孩兒,也還是顯露了某種難以克制的爛漫的狀態,可卻是朋克打扮,故作成熟,令人耳目一新。就好像你已經有了一個刻板印象,卻發現它的內容在顛覆你的這種印象,這反而加強了這個人物的辨識度。再加上那個向來男子氣概十足的尚連奴,這兩人在一起一點也不違和。他們本應該呈現為柔弱與剛強、成人與兒童的二元對立。卻因為小女生的朋克打扮突破了她自身的年紀,這朋克又因為過於具有侵略性而弱化了兒童的柔弱,使這兩人在形象上都是硬的。尚連奴的樣子乏善可陳,他還是那樣的男人味十足。這或許就是我討厭他的原因,他的男性氣質已經被定格為一個標籤,而他並不試圖突破這個標籤,以至於他被標籤殺死了。
其實,如果忍住對他的厭惡,看他的電影,每一次體驗都很好。就像這一部,他會時不時壓抑不住地「好」那麼一下,但是不是道德意義上的「好」,那樣太沉悶。他在這裏偶爾會表現出孩子氣,但每次都只是一個瞬間,又隨即被他身上的苦難克制住了。那孩子也一樣。他們都是堅韌的人,早已經習慣了克制,這反倒讓靈性得以凸顯。因為它總是不經意展現一下,把他們那喪失希望的生活給驅走了。
平時,靈性一直被遮蔽着,這會兒卻完全暴露在觀眾面前。這故事裏不是試圖讓一個純潔柔弱的孩子喚醒一個殺手身上的責任感,他們之所以互相吸引,是因為他們本質上都是無情而又有情的人。他們既硬核又孩子氣。這一切形成了一個基調,讓一種暗黑的底色作為一種風格浸淫整個電影。就像昆頓塔倫天奴的暴力與硬漢形象,就是導演本身。
於是我們就會發現,只要是符合一種風格本身的,就都顯得合理。往常,我們驚訝於有那麼多驚世駭俗的事發生於光天化日之下。一旦它成了叫做風格的美學,一切都不一樣了。我們為了那個風格的一致性,就可以忍受各種離奇的事。因為從風格的角度來說,它也是一個整體,愈是能加強它的,愈能夠受到歡迎。而且,觀眾還生怕那種風格中間有瑕疵。然後,厲害的導演就不再是厲害的導演,而是懂得如何將自己變為一種風格。就像他從來就是如此一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