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推行的「走塑」第一階段成效顯著,而第二階段,即禁止外賣再用膠杯、膠飯盒等仍未落實執行時間,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表示,貿易戰和經濟轉型下,用強制措施推動環保政策會惹來反彈,在推行「走塑」第二階段前會先向餐飲業界推出試驗計劃,尋找合適的替代品,現時試驗計劃反應踴躍。
未有具體落實時間表 政策因時制宜
謝展寰表示,「走塑」第二階段暫未有具體落實時間表。環保政策要因時制宜,在推動首階段「走塑」時,有很多市民自覺改變習慣使用紙質餐具,但像紙質匙羹等替代品並不受市民歡迎,需要好用的替代品令巿民可以接受。
年中開始與業界試驗不同替代品
「我們在第二階段的時候很難要大家每個人都要拿着碗、拿着湯碗去買飯。有些人可以做得到,但要每個人都做得到便有點困難,變相替代品是否很管用、大家都可以接受呢?不如跟業界一起合作,大家一起尋找一些好的、合適的替代品,所以我們會在今年中開始一起合作試驗不同的替代品。」他說。
謝展寰指出,現時業界所面對的問題,較多在於容器的蓋所用的物料是否耐用合用,而試驗可讓替代品更快在市場出現,相信只要找出合適的產品從而大規模生產,這些環保容器的價格就會下降。「經常以為強制是好啲,(但)我想講畀大家聽,強制其實不是好一啲,效果是差一啲嘅。」
在試驗計劃的時間表方面,他強調要視乎測試的結果,不用特別定一個時間表,而是要根據測試的結果決定什麼時候作為法例的要求。那能否「兩條腿走路」,同時推進立法和試驗?謝展寰表示,當替代品成熟自然就會將其變成法例,不會「夾硬推」。
就「走塑」第二階段將於今年中推出的試驗計劃,謝展寰承認部分是汲取了垃圾徵費的經驗,而參與試驗計劃的食肆踴躍,局方希望可以包括中西日印等不同種類的食品。
被問及暫緩推行一年的垃圾徵費何時會再推出,謝展寰表示,局方將於今年7月向立法會匯報,「要看整個社會對於此事認為是否合適的時間,這點是很重要的。固然我們看到有些社會對於減廢和回收的認知也增加很多,但是他們對於是否是時候我們做一個垃圾收費,我們還要評核一下,看看市民現在的意見是怎樣。」
謝展寰表示,新形勢下減廢目標不變,但面對貿易戰和經濟轉型,策略有需要調整。他坦言,經濟好時,強制落實政策問題或許不會太大,但經濟不好或對將來發展未能確定時就採用強制方式,或會導致部分經營者結業。
他強調,重中之重是發展綠色經濟,包括推動大灣區內的合作,如將回收物轉為高價值產品,舉例電動車電池在香港「預處理」後可運到內地重新提煉成電池,既做到回收的目的,亦可以形成大灣區循環經濟,促進經濟增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