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書蘭)香港記者協會近日聲稱多家「獨立媒體」及新聞工作者被稅務局追溯多年稅款,記協主席鄭嘉如稱此舉「對新聞工作造成騷擾」云云。稅務局局長陳施維昨日在回應事件時表示,任何納稅人,不論公司、個人或行業,都有機會被稅務局邀請做稅務覆核或審計,稅務局亦有既定程序處理覆核,且統一運用於所有納稅人,不會有部分納稅人出現特別處理方式。香港稅務學會會長石詠文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強調,香港稅制以公平性為核心原則,不會因為納稅人的性別、年齡或職業而有所差異。

稅務局:處理過程透明公平公開

陳施維表示,局方在處理稅務覆核或審計時,有一些基本原則,過程中涉及好多不同步驟,要搜集不同資料,亦要作出評估,有關評估是基於局方搜集到的資料,根據事實和法例作出,而有關評估並非最終結果。對有關評稅的個案,納稅人有權提出反對或提供資料供局方評估,若局方看完資料後,發現稅款可降低,便會作出修正,整個過程都是透明、公平、公開。

石詠文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稅制以公平性為核心原則,依據《稅務條例》執行,不會因為納稅人的性別、年齡或職業而有所差異。這種公平性確保所有納稅人在統一標準下接受評估,避免任何形式的優待或歧視。

「學會對有市民因稅務覆查而產生的擔憂感到痛心,稅務局的運作完全遵循法律框架,旨在保障政府庫房收入,同時保護納稅人權益。稅務覆查並非針對特定行業或個人,而是例行程序,適用於所有納稅人。」石詠文說。

石詠文指出,根據《稅務條例》,稅務局只能追溯6年內的稅務紀錄,若發現潛在漏報或短報情況,稅務局會在6年期限屆滿前發出保障性評稅通知。這種評稅並非最終定案,而是基於大數據分析,如根據同行業或年齡段的基準數據作出預估,旨在保障庫房收入。

她強調,保障性評稅並非隨意估算,而是參考納稅人過往申報資料及行業標準。若納稅人認為評稅金額偏高,可在收到通知後一個月內提出反對,並提交相關證明文件。「香港稅務機制行之有年,市民不需擔憂。」

會計師公會:預繳稅款是國際慣例非懲罰

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歐振興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稅務局作為特區政府主要收入來源的管理機構,肩負確保稅收公平及合規的職責。相對於大型企業或上市公司通常有清晰的財務報告及審計文件,申報程序較為規範,個人或小型企業可能因不熟悉稅務條例,在申報時容易出現疏漏,可能導致稅務局在抽查時要求其補充文件或重新評估收入,例如有納稅人從事兼職或小型生意,卻未有向稅局提供足夠的收入或虧損證明,便可能會被稅務局覆查。

對有人聲稱稅務局的評估收入高於實際云云,歐振興表示,稅務局在缺乏詳細資料時,可能根據銀行月結單進行初步估算,而納稅人有責任提供證明文件,解釋某些款項不屬於應稅收入。若納稅人對估算有異議,可提供文件以支持其申報,透過與稅務局協商或上訴等,並強調預繳稅款是國際慣例,也並非懲罰性措施,此款項在審議完成後若無需繳納可退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