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翻譯人員展示國家通用手語規範動作。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手語翻譯絕非簡單的「動作轉換」,而是涉及語言學、運動學的複雜工種。本次殘特奧會上,兩個比賽場館配備了6名專業手語志願者,其他600多名不同崗位的志願者也接受了基本的手語培訓,他們所學的均為國家通用手語。

黃月堅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 ,聾人手語常採用「主-賓-謂」結構,與健全人「主-謂-賓」的語言邏輯截然不同。例如賽場上,當球員想「去喝水」時,需拆解為「喝水(動作)→指向水瓶→做出行走手勢」,初學者若按字面直譯,極易引發誤解。

有意思的是,雖然本屆殘特奧會有近20名隨隊手語翻譯人員,但球隊之間互換譯員則是行不通的。因為這不僅僅與團隊成員彼此熟悉有關,還與各地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文化特點有關。

黃月堅說,和健全人語言一樣,聾人手語也有方言,也稱自然手語。「廣府地區主要流行『廣州手語』,比如,表達『事情』二字,廣州手語的動作是兩個手掌張開,掌心對掌心隔空反方向來回搓。北方地區則是兩拳上下疊在一起,右拳在上且拇指和食指自然張開呈90度。」黃月堅說,這種差異體現在很多手勢語境當中,包括專業術語。香港地區的手語也屬於「廣州手語」,這也是粵港同根同源、文化相近相親的體現。

不少地方還有自己專屬的手語。新疆聾人足球隊教練汪勝介紹,比如新疆的「囊餅」,就有當地特有的手語翻譯動作,其他地方用「囊」、「餅」之類的手語,表達不出新疆的「囊餅」。因此,即使是不同地區的資深手語老師聚在一起,「雞同鴨講」的情況也有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