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方俊明 廣州報道)作為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類型之一,紅樹林既是森林,又是濕地,兼具「地球之肺」和「地球之腎」的功能。根據廣東省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發布的數據,當地有近95%的紅樹林納入生態保護紅線。有着「海岸衛士」之稱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其固碳能力遠高於陸地森林,因而也有「藍碳明星」的美譽。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顯示,紅樹林保護與恢復的經濟回報遠超預期。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可持續生態學團隊博士研究生張靖凡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作為重要的藍碳生態系統(藍碳,泛指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碳匯過程,與陸地森林的碳固定功能相對應),紅樹林的保育和恢復直接增加了有機碳儲量,並具有實現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減緩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相關政策目標的巨大潛力。而藍碳交易的發展使得紅樹林恢復過程可以產生直接的收益。張靖凡表示,藍碳交易的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其中,藍碳交易的市場需求規模將繼續擴大。隨着碳排放交易市場的不斷成熟和擴大,藍碳產業將獲得更多市場認可和支持,社會對低碳環保產品的需求也將逐漸增加。
「每年每公頃紅樹林可固定約1.74噸碳,遠超多數陸地生態系統。紅樹林僅佔世界森林固碳量的約1%(135億噸每年),但作為沿海棲息地,它們佔全球海洋固碳量的14%。而紅樹林的淹水土壤缺氧環境又減緩了有機物分解,使碳可儲存數百年至數千年。」張靖凡的凝練講解,讓紅樹林「藍碳明星」的形象躍然紙上。
華南植物園研究成果刊《自然 · 通訊》
今年春季,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在紅樹林樣地中能觀察到與陸地生態系統不同的場景,每一次潮起潮落都為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注入生機。」對紅樹林土壤有機碳來源進行全球尺度的分析是團隊確定的研究方向,基於雲平台和遙感等手段開展數據收集、展開分析,是一個更大尺度的切入。
利用高清影像逐個篩查樣地
目視解譯全球水產養殖場是其中的一個研究環節。「這是一個通過利用谷歌地球高清影像,尋找潛在的紅樹林恢復樣地的過程。研究人員需要從圖像上甄別尋找符合條件的範圍,甚至比收集數據更考驗人的耐心。在最後進行大尺度計算模擬時,枯燥的日子被一個個結果刷新着,終於進入到了收穫的階段。」張靖凡笑着說,科研工作就是總是播種,常常期待,有時收穫。
藍碳交易助保育生效益
該研究團隊發現,2019年全球紅樹林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高達8,940億美元,其中調節服務和供應服務分別佔57.4%和19.7% 。這些數據凸顯了紅樹林在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提供漁業資源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而保護和恢復紅樹林的投資回報率也十分驚人。在未來20年,預計紅樹林恢復將需要400億至521億美元的投資,但預期帶來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淨收益高達2,310億至7,250億美元。
張靖凡坦言,藍碳交易的發展使得紅樹林恢復過程可以產生直接的收益,但如何量化全球範圍內紅樹林恢復能產生多少可交易藍碳又是一項挑戰。「我們收集並使用了全球紅樹林碳累積速率而不是直接使用紅樹林現有的碳儲量數據來量化藍碳的交易數量,因為紅樹林每年能累積的土壤有機碳是有限的,而交易過的藍碳不能在下次交易時重複計算。」
全國首單拍賣成交價485元/噸
據公開報道,中國紅樹林保護碳匯第一拍於2023年在深圳落槌,成交價為每噸485元人民幣,由深圳一家企業競得,拍賣所得收入上繳深圳市財政用於紅樹林保護與修復。而深圳紅樹林保護碳匯拍賣的完成,亦為其他地區的相關交易提供了路徑。江門恩平市政府去年便與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簽下《藍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合作框架協議》,恩平市鎮海灣紅樹林保護碳匯去年底在深圳成功拍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攜手推動優質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化的地方實踐。這不僅實現了藍碳交易跨區域互聯互通,還為進一步健全藍碳市場化交易體系,構建大灣區藍碳交易市場貢獻可行方案。
深圳正加快建國際紅樹林中心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深圳目前正加快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通過構建紅樹林保護碳匯方法學和價值評估技術、創新開發金融保險產品、積極探索藍碳應用場景等,打造出碳匯可度量、可交易、可實現的價值轉化路徑,構建起「調查監測—確權登記—碳匯計量—底價評估—市場交易—金融支持」的藍碳全鏈條交易機制。張靖凡認為,深圳在藍碳交易方面的創新突破,可為灣區乃至全國其他城市提供經驗和示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