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爭相觀「廣東美術百年大展」 加深家國情懷認同
由5月22日至6月2日在會展中心展出的「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昨日踏入第二天,從早到晚都有大批市民前來觀展。香港文匯報記者在現場留意到,不少參觀者都屏聲斂息,專注地欣賞着眼前的藝術品,不時還拿出手機拍下他們喜愛的作品。有市民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非常高興能在香港就可以欣賞到如此豐富、前後長達百年的眾多嶺南畫派名師佳作,認為此次展覽不僅是欣賞到優秀的作品,更可以透過藝術的形式更深入地了解中國近代史,了解國家富強的背後是因為許多人前仆後繼地付出,更應該從中學會感恩,並寄語年輕一代盡己所能,報效國家。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蔡學怡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萬霜靈
「我之前對中國近代史了解不多,但今次通過藝術作品,可以讓我更深入了解到中國人在抗戰時期的艱苦過往,令人非常感慨。」參觀者Vienna表示,抗日戰爭時期的木刻藝術帶給了她極大的觸動,例如李樺的《怒潮組畫》,該作品展現了農民不堪壓榨,最終奮起反抗。這些都令她從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當時中國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深感現時中國的崛起與富強,都離不開先人們一步一個腳印,用血與汗水創造了如今繁榮穩定的生活。
體會先輩用血與汗創造繁榮穩定
「我們現在搭乘高鐵去內地各處都很便利快捷,會感嘆國家科技及交通基建的飛速發展,但我們也不應該忽略,這個成果都是由於國家的強大,以及千千萬萬個工程技術人員的辛勤工作所換來的。」Vienna認為,看展的市民可以從藝術中領悟到國家的發展,了解國家富強的背後是因為許多人前仆後繼地付出,更應該從中學會感恩,並珍惜現時來之不易的生活。
莫先生對雕塑家唐大禧1973年作品《群山歡笑》展現出高度興趣,只見他停留在作品前許久,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着這件作品,彷彿想透過雕塑了解來自那個年代人民的感受。
該作品是唐大禧創作的一件以知青為題材的作品,雕刻了三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滿懷理想的模樣。年過花甲的莫先生直言,他雖然沒有當過知青,但耳濡目染下對那個時代的中國年輕人有一定的認識,年輕時修讀建築的他認為,該作品把知青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他說,從這三位知青的神情中彷彿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自身未來的嚮往,更可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到「好像對一切都充滿了希望」。當年正是有這樣一幫有理想、肯奮鬥的青年,投身於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去,他們用豐富的學識,給中國的未來澆灌出了希望的花朵,「期望現時的年輕一代也可以如當年這群知青一樣,願意以知識報效祖國。」
市民感「畫中觀史」有意義
李女士也對展覽中設計的「百年時光長廊」讚不絕口,認為提供了歷史背景作支撐和根據,可以讓她在欣賞畫作時有更深刻的體會,更容易地理解作品背後的含義。她說,以往甚少有機會可以一次性在香港看到如此多件嶺南畫派的名師作品,認為非常值得未來的藝術展覽作為參考,可以令觀眾從藝術中了解歷史,「更加有意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