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 心
「賣子救國」的新加坡華僑鄭潮炯的祖籍新會,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有84萬,覆蓋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在香港的45萬新會籍人中,人才輩出。企業巨擘有香港嘉華國際集團創辦人、澳門「新賭王」呂志和,演藝界則有四大天王之首的劉德華,還有香港樂壇「校長」譚詠麟等。新會籍華僑參加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的有40多人。
新會西南的開平也是全國著名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達75萬多,分布在世界6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在香港約有20萬人。在3,200多名南僑機工中,開平籍華僑有28人。在第一批回國的南僑機工「八十先鋒」中,就有一位是開平籍的,他的名字叫謝日光,是馬來西亞華僑。謝日光1918年生於開平,是家中獨子,上有8個姐姐。因家境貧困,他在七八歲時隨叔父下南洋,在馬來半島柔佛州士乃謀生。1939年除夕,謝日光參加第一批「八十先鋒」機工隊回國。抗戰勝利後,謝日光復員,從畹町進入緬甸九谷,在緬甸臘戍安身,1975年去世。
開平在香港的歷史影響很大,銅鑼灣一帶有多條以五邑命名的街道,其中的開平道我經常去,因為我在附近住了10多年。非常巧的是,我現在深圳住的小區北門口又是開平道。開平在香港的名人也很多,最有名的莫過於國際巨星周潤發和粵劇名伶紅線女。有一位開平名人可能知道之人較少,他叫沙飛,是我的同行,我們新聞界經歷奇特的戰地攝影記者。
沙飛因採訪「平型關大捷」認識聶榮臻,參加了八路軍,成為晉察冀根據地首位專職攝影記者。他用簡陋設備沖印照片並舉辦展覽,聶榮臻稱讚他的作品「勝過千軍萬馬」。因工作過度勞累,沙飛得了肺結核,經常咳血,住進了石家莊和平醫院。給沙飛看病的是日本醫生津澤勝。津澤勝醫療技術高超,早就參加了反戰聯盟,並與妻子秘密加入了八路軍。沙飛卻懷疑他為日本間諜,並突然把他槍殺。華北軍區判處其死刑,被執行槍決,年僅38歲。據說聶榮臻含淚簽發了對沙飛執行死刑的判決,還叮囑有關人員:「他愛吃魚,行刑前多給他搞點魚吃吧。」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軍區軍事法院經調查認為,沙飛是在患有精神病的情況下作案,其行為不能自控。於是撤銷原判,恢復他名譽。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抗戰時期,有許多開平籍華人華僑為祖國作出了貢獻,他們中的傑出代表大多出自開平的赤坎。赤坎古鎮位於開平中部潭江河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從清朝順治年間(約17世紀中後期)起,憑藉潭江航運優勢逐漸發展為粵西商貿重鎮。清初由關族和司徒氏兩大家族分據上下埠,形成競爭發展格局,奠定了古鎮雛形。十九世紀末起,大量赤坎人赴美洲、東南亞謀生,將財富回流家鄉,興建騎樓碉樓、學校和圖書館,興旺一時。那時的赤坎被稱為「小廣州」,一度成為開平縣治所在。
赤坎因碉樓眾多被稱為「碉樓之鄉」。2007年赤坎碉樓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開平現存的1,800多座碉樓中,赤坎大同里的「性如別墅」和「六也居廬」最為聞名。六也居廬和性如別墅由華僑譚華強自行設計,傾數十年家財所建,始建於1929年,建成於1930年。性如別墅和六也居廬為雙子樓結構,左樓(左為大)名為「性如別墅」,是為了紀念父親譚性如的養育之恩而建;右樓名為「六也居廬」,是建給妻子黃玉鑾居住的。左右兩樓合二為一,被稱為「父子樓」。因兩樓形貌相似、結構相同、位置相連,又被稱為「雙子樓」。六也居廬的匾額由譚華強之父譚性如題寫。《中庸》天地之道曰: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此謂六也。可見主人對這棟別墅寄予的美好願望。
六也居廬和性如別墅是一棟碉樓和別墅合璧的新式「碉樓別墅」,在赤坎鎮譚江以南的新聯村大同里。「大同里」是譚華強修建了六也居廬和性如別墅後給新村取的名,有「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之意。「碉樓別墅」整體採用中西合璧的建築手法,正立面設計為古羅馬柱式和弧形拱券的空間陣列,再點綴上豐富的紋形樣式和傳統灰雕,以及三角形山花尖頂造型,巴洛克建築風格與鄉土建築完美結合、相得益彰。她獨自佇立在村外的一大片綠色農田中,建築華美、造型獨特,極富詩情畫意,故被譽為「赤坎江南第一樓」。
「父子樓」凝聚了譚家父子對國、對家深沉的愛。譚氏家族除了留下獨具特色的「江南第一樓」外,還培育出眾多愛國愛鄉的子弟。譚華強之父譚性如出身於開平赤坎小農家庭,清朝末年出洋奮鬥謀生,從最下層的學徒做起,不到10年,就在唐人街開了一間「廣源盛」雜貨舖。譚性如深受孫中山的民主救國思想影響。在美國排華劇烈的清朝晚期,譚性如得知清朝駐紐約領事館連公車都買不起,有失國體。他把多年省吃儉用的錢買了一輛汽車,送給中國駐紐約領事館使用。時任領事清朝進士梁聯芳十分感激,親筆為譚性如畫像並題詞。
譚華強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隨父譚性如到美國謀生,先在鐵路做學徒,後在美國求學,攻讀建築工程。1924年,譚華強回國協助孫中山先生宣傳革命思想。他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動畫公司「長城影畫」,宣傳新思想、新文化。1935年,譚華強重返美國謀生。此時的美國正陷入經濟危機,大量華人失業。譚華強也未倖免,生活跌到了谷底。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譚華強便放棄工作,奔走呼號,發動華僑捐款,支援抗日戰爭。得知兩個女兒參加抗日先鋒隊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立即寫下「譚家女兒真英豪,不繫明珠繫寶刀」的詩句,讚揚鼓勵她們。1943年的大年三十晚上,獨處異國他鄉的譚華強,因憂家鄉淪陷,國家遭難,突發疾病,無錢醫治,在對祖國和家人的眷戀中客死美國,終年僅48歲。
在丈夫愛國思想影響下,譚華強妻子黃玉鑾支持鼓勵兒女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她自己也參加了「婦女抗敵同志會」,走村串巷,宣傳抗日救國,發動僑眷捐錢捐米,組織僑眷縫製棉衣,做炒米餅送到前線,慰勞前方將士。據介紹,譚華強夫婦的7個子女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5人加入了共產黨。譚性如譚華強家族至今六代,共出了共產黨員25名,抗日老兵1人,革命軍人4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