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塘春淺》陳樹人,中國畫,92×40.5cm,1928年,嶺南畫派紀念館藏
《魯迅先生葬禮》黃新波,版畫,26×36cm,1936年,廣東美術館藏
《教授之餐》,廖冰兄,漫畫,59×39cm,1945年,廣東美術館藏

嶺南畫派和粵劇、廣東音樂被稱為「嶺南三秀」。在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嶺南畫派和京津畫派、海上畫派三足鼎立,是「現代中國畫」的代表。嶺南畫派又被視為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自二十世紀初由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創立以來,以「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為核心理念,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技法體系,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為中西技法的融合:畫派突破傳統國畫的框架,吸收西方水彩畫的渲染技法與印象派的光影表現,同時保留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例如,畫面背景常以色彩渲染營造氛圍,並結合西洋透視與解剖學原理,使作品兼具寫實性與立體感。高劍父等人留學日本期間,借鑑日本畫的「朦朧體」技法,將水墨與色彩結合,形成「撞水撞粉」的獨特效果,增強了畫面的層次與光影變化。其二為色彩與水墨的創新運用:畫派則大膽採用鮮艷色彩,並注重「隨類賦彩」,通過明麗的色調強化視覺衝擊力。例如趙少昂的花鳥畫以色彩鮮活著稱,既保留水墨的氣韻,又融入西洋畫的色塊對比,形成雅俗共賞的風格。其三是寫生傳統與題材拓展:嶺南畫派提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反對因襲摹古。第二代畫家如關山月、黎雄才等人深入大江南北寫生,將雪山、草原等新題材引入國畫,打破傳統山水畫的題材局限。當代畫家如李勁坤更將寫生與現代城市景觀結合,展現時代特色。其四為技法多樣性與個性化表達:嶺南畫派不拘泥於固定程式,強調「大膽落筆,小心收拾」,兼容工筆與意筆。例如,趙少昂擅長以簡練筆觸刻畫花鳥神韻,而黎雄才則以細膩渲染表現山水氣勢。這種開放性使畫派內部風格多元,如陳樹人偏重文人畫意境,而高劍父作品則更具革命性張力。

抗日戰爭時期廣東的木刻藝術

抗戰時期,廣東與香港成為反法西斯文化戰線的雙城堡壘。魯迅宣導的新興木刻運動中,粵籍版畫家將漢代石刻的渾厚與民間年畫的質樸融入創作。李樺於1934年在廣州成立的「現代創作版畫研究會」,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重要實踐團體,其作品緊扣時代脈搏,聚焦底層民眾疾苦、抗日救亡與社會批判。如李樺以粗獷刀法刻畫民族苦難,充滿抗爭張力,體現「為人生而藝術」的啟蒙精神。他們的藝術技法則是借鑒德國表現主義的強烈黑白對比與版畫刀法,融合中國傳統木刻的線性語言,形成簡練、剛勁的視覺風格,畫面常以誇張變形的人物造型、動態構圖傳達情感衝擊。該會突破傳統版畫的裝飾性,其風格至今仍被視為中國版畫現實主義傳統的重要源流。

葉淺予與丁聰在《華商報》發表的抗日漫畫以辛辣諷刺與鮮明敘事為核心。他擅用簡練線條與誇張造型,以幽默筆觸揭露日軍暴行與漢奸醜態;丁聰則注重細節刻畫,透過黑白強烈對比與密集構圖,凸顯民眾苦難與抗爭精神。兩者均融合西方漫畫技法與中國民間藝術元素,以通俗易懂的視覺語言激發愛國情懷,成為抗戰時期重要的文化武器。

「人間畫會」在香港

「人間畫會」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進步藝術團體。1947年,在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文委的領導下,黃新波、符羅飛、張光宇、王琦等30餘位來自國統區的藝術家在香港正式成立該畫會,其名稱取自高爾基名著《在人間》,標誌着藝術為人民服務的階級立場,畫會成員涵蓋漫畫、版畫、油畫、國畫、雕塑等多個領域,包括廖冰兄、特偉、關山月、陽大陽、黃永玉等50餘位藝術精英,形成了一支陣容強大的革命美術力量。其藝術風格以現實主義為核心,結合中西技法,尤其注重社會批判與人文關懷。作品主題多聚焦戰後香港底層生活,如貧困、失業等議題,成員擅長版畫、漫畫、油畫等,漫畫家常以諷刺手法揭露時弊,版畫家則透過細膩的黑白色調強化敘事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