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千尋)政府統計處近日公布本港最新失業率為3.4%,是2023年1月以來新高,當中餐飲服務活動業失業率更由5.3%攀升至 5.7%。農曆新年後向來均屬飲食業淡季,勞聯飲食行業委員會與香港飲食業職工會聯合會昨日公布的調查顯示,近80%受訪飲食業從業員去年薪酬停滯或下降,28%受訪者處於失業或待業狀態。近72%受訪工人的僱主有輸入外勞,逾90%受訪者認同外勞影響本地飲食業工人的飯碗。勞聯建議特區政府檢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並恢復26個工種限制,按一定比例設立輸入外勞上限及名額;同時加強香港餐飲特色的推廣宣傳,平衡飲食業發展及本地就業機會。

是次調查於今年1月至4月成功訪問950名飲食業從業員,54%為全職員工、18%為兼職或散工,其餘28%處於失業或待業狀態。「有工開」的受訪者中,48.5%去年遭凍薪、31.4%更被減薪,近六成受訪者每周工時長達51小時或以上。整體而言,逾半受訪者於今年農曆新年後曾失去「飯碗」。

香港飲食業職工會聯合會秘書長何仁清指出,不少工人及會員反映失業與減薪情況嚴峻,「有工友因僱主聘請外勞而被解僱,轉工後薪金減少三分之一;另有工友更指整個部門人員被炒魷,僱主聘請3名外勞取而代之。」

稱工資中位數釐定不合理

從事飲食業十多年的陳小姐直言:「從未試過像現時般連續一星期開工不足!」據她觀察發現,其餐廳目前約70%員工為外勞。

勞聯指出,目前飲食業已輸入逾2萬名外勞。勞聯副主席儲漢松指出不少工人反映工作崗位被外勞替代後,令「本地長工變替工,替工變炒魷。」他續說,輸入外勞應當為補充角色,而非本地工人的就業競爭者。

勞工界立法會議員周小松表示,政府雖然要求僱主以工資中位數聘請外勞,但有工種的中位數釐定得不合理,「如初級廚師的中位數約為13,900元,但此月薪已可聘請資歷較深的外勞,且他們『好使好用,隨傳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