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琿 新加坡亞洲數字經濟科學院教授

5月9日,比特幣價格時隔3個月再次突破10萬美元關口,引發全球資本市場劇烈波動。此次上漲延續了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當選後掀起的加密資產政策衝擊波。自其上任以來,美國政府相繼出台多項重磅舉措,全面推進數字資產國家戰略。

在今年1月,特朗普簽署《強化美國在數字金融技術領域領導地位》行政令,宣布成立「數字資產市場工作組」,由白宮首任AI與加密特別顧問David Sacks領導,成員包括財政部長、司法部長、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等多位高層官員,任務是統籌制定全國性加密監管與儲備戰略。

散戶盲目交易引價格踩踏

隨後於3月6日,特朗普再次簽署行政令,設立「戰略比特幣儲備」(Strategic Bitcoin Reserve)和「美國數字資產儲備」(U.S. Digital Asset Stockpile)。根據命令,財政部可以將刑事或民事查扣的加密資產,特別是比特幣,作為國家儲備資產,禁止隨意出售,並用於長期儲備。同時,聯邦各執法機構也被要求評估其加密資產向國家儲備轉移的法律可行性。此舉標誌着美國首次將數字資產納入國家戰略儲備體系,意在通過整合查扣資產、明確監管邊界、強化制度設計,全面提升其在全球數字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同時,美國各州的戰略儲備也在加速推進。4月28日,美國亞利桑那州立法機構通過法案,允許將高達10%的公共資金投資於比特幣和數字資產,若法案獲得簽署,亞利桑那州將成為全美首批在法律框架下允許使用公共基金投資比特幣的州之一。5月初,德州眾議院委員會以9比4的票數通過SB 21法案,擬建立州級比特幣儲備。該法案要求由州審計長管理數字資產,投資標的必須在過去12個月內維持至少5,000億美元市值,目前僅比特幣符合此條件,若該法案在6月2日前獲得眾議院全體通過,並由州長Greg Abbott簽署,將正式生效。在全球其他地方,日本通過降低稅率和穩定幣應用推動實體經濟融合;印度以高稅政策平衡監管與發展,主張推動金磚國家數字貨幣聯盟;歐盟MiCA框架已正式生效,意圖以歐元穩定幣構建「非美元秩序」。

筆者認為,美國、歐盟、日本、印度等經濟體正在加快戰略部署,推動加密貨幣合法化、合規化發展,全球加密版圖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由此帶來的跨境金融風險也開始向中國外溢。加密資產的價格波動往往伴隨輿論情緒的劇烈反應,這種「情緒傳導機制」在社交平台的放大作用下,正加速金融風險在全球範圍內的跨境擴散。

在此背景下,加密市場的結構性風險開始顯現。以散戶為主導的情緒交易極易引發價格踩踏,例如近期Solana鏈上多個Meme幣的暴漲暴跌;同時,不同國家監管制度的差異使全球支付體系趨於碎片化;詐騙活動也呈現智能化、規模化趨勢,GameFi項目、假錢包及虛擬代幣非法集資頻發。

防範隱性資本外流風險

隨着美國政策轉向支持,加密市場吸引大量全球資本流入,中國內地雖然禁止相關交易,但部分投資者仍通過境外平台參與。這一現象或加劇跨境資本流動的不穩定性,對人民幣匯率形成壓力。此外,美元穩定幣(如USDT、USDC)因其在跨境支付中的便捷性而廣受使用,部分場景下可能被用於規避資本管制,存在成為隱性資本外流通道的潛在風險。

美國憑藉創新聚集效應、經濟吸引力等因素在DeFi生態中佔據一定主導地位,在DeFi相關標準和協議方面的先發優勢,可能在未來影響全球數字貨幣清算與互操作格局,或將削弱中國等國家在該領域的制度話語權。此外,一些以RWA(實物資產代幣化)為名義、缺乏真實價值支撐的項目,在中國進行灰色運營,涉嫌非法集資甚至傳銷,引發廣泛質疑。一旦項目崩盤,恐對地方金融安全和投資者利益造成重大損失。

面對上述形勢,筆者呼籲中國內地加快應對措施。首先,應強化跨境資本流動監管,遏制利用加密渠道進行的非法交易和資本外流;其次,應完善加密監管政策,在禁止投機行為的同時預留創新空間;第三,應持續推進數字人民幣在國際支付系統中的應用,提升人民幣競爭力;最後,應加強公眾教育和防詐騙體系建設,提高投資者風險意識,維護金融市場秩序。

現時,加密貨幣發展進入深水區,各國如何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維護金融穩定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接下來全球監管的核心命題。對中國而言,應在嚴控系統性風險的基礎上,主動參與全球加密規則制定,提升制度輸出能力,在未來金融科技格局中爭取戰略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