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漢標 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

未來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將引領香港、深圳以及其他大灣區內地城市進一步融合,循產業導向推展高新科技、專業服務與貿易物流等發展。筆者多番強調北都區要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引擎,必須做好招商引資,吸引企業的核心業務和專業人才落戶,乃成功的關鍵。

然而,世界各地政府均致力搶企業、搶人才,要吸引企業的核心業務、專業團隊落戶北都區,除了傳統的優惠政策,如稅務減免、資助補貼之外,更需要從用家的角度出發,理解企業在選址落戶時,它們最關心的是什麼,考慮的條件是什麼,從而調整招商策略方可事半功倍。

企業部署業務聚焦「七要素」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與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Kearney),去年底共同發表的《超越成本:製造與供應鏈的國家準備度》調查報告,訪問了全球超過300位企業高層,了解企業在選擇設立總部、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時所考慮的因素。

調查的結果顯示企業選址不單只看成本,而是着眼整體營商生態與持續性的七項關鍵要素,包括基建水平、能源穩定、創科能力、人才供應、法規制度、地緣政治,以及環境、社會及管治 (ESG) 表現。事實上,香港在這些企業選址落戶所關注的選項中,具有多項國際競爭優勢。首先是科研與創新潛力。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發表的《2024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4),「深圳—香港—廣州」被評為全球第二大科技創新集群,僅次於「東京—橫濱」,科研與專利申請量穩居世界前列。

這顯示香港、深圳以及其他大灣區內地城市已逐漸形成互補的創科生態,特別在知識產權保障、國際化的聯繫、資金募集等具備獨特優勢。此外,香港擁有健全法治基礎且實行普通法、資本市場深厚且成熟、與全球市場緊密相連。這些條件,皆有助北都區發展成為企業總部與研發基地,再加上北都區鄰近深圳前海、福田與南山等科技產業群集地段,更具備了地理與完善產業鏈的先天優勢。

冀盡早設立北都區「招商辦」

因此,特區政府的北都區招商策略思維,需要以企業的視角,去理解企業所需。企業核心業務選址落戶,涉及複雜的因素,除政府的優惠政策、投資成本之外,更涉及上述多項關乎市場、法規與可持續性等因素。要應對這競爭激烈的遊戲規則,筆者曾建議政府盡早成立北都區「招商辦」,因應企業與人才的關注點,作策略性聯繫、推進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上述既有的優勢,統籌招商的策略,以企業和人才的角度創建和配合他們所需,將北都區發展藍圖變為現實,成為香港經濟轉型的新動力。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