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美術界籌劃多時的展覽「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今日(22日)終於在香港會展中心拉開帷幕,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大文化盛事,值得紀念。
廣東是中國最早擁抱海洋文明、「開眼看世界」的地方,向為國家求新求變、驅策向前的先鋒之地,數百年來,在商業貿易、文化交流等各個方面,廣東一直走在前列。具體在美術領域,廣東同樣一貫敢為時代先:清代畫家關作霖,是有史可考的首位負笈海外的中國油畫家;19世紀中後期始,李鐵夫、馮鋼百、關良等粵籍藝術家更是一批批遠赴北美,探索將中國古典文化與西方現代油畫技藝共冶一爐的創新審美。
二十世紀初期,以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等為代表的嶺南畫派的崛起,更將廣東藝術家的創新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他們固然是東渡扶桑求學的青年畫家,同時亦是追隨孫中山革命的時代志士,他們以激昂的救世情懷為墨汁、以勇敢的生命表達為宣紙,努力實踐「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革新主張,在當時的中國畫壇掀起了巨大波瀾。他們筆下的山水花鳥人物,風格為之巨變,在在表現出他們的創新技法和熱烈人格。
這種關心家國時代命運、同時探索表達新路的成長軌跡,已成為百年來嶺南活躍藝術家們共同的文脈和底色。
在黑雲壓城的烽火抗戰時期,廣東和香港風雲際會,成為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文化堡壘。黃新波、李樺等粵籍版畫家以刀為筆,踐行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精神,奉獻出一系列貼近真實現實生活、表達中國人民抵抗意志的作品。廣州淪陷後,葉淺予、丁聰、廖冰兄等漫畫家轉戰香港,在報刊雜誌上刊登大量漫畫作品,以通俗藝術喚起民眾的精神覺醒。抗戰勝利後,張光宇、關山月等藝術家在香港成立「人間畫會」,倡導藝術服務人生的精神,薪火南傳,將香港化為聯接內地與海外的文化樞紐。
此外,一些定居香港的重要畫家,亦將與時代同步、創新求變的筆墨精神帶到維港。丁衍庸、陳福善等將傳統與現代、西畫與國畫的技法觀念融會貫通,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振的新境界,更成為香港現代藝術的先驅。
時代在變,創新不變。1949年後,廣東與香港的文化交流雖一度有所隔離,但省港一家、同氣連枝的殷殷之情,始終都在。而廣東畫界以潘鶴、楊之光、許欽松、曹斐等數代藝術家為代表,仍然接續嶺南畫派的創新精神,在雕塑、水墨、油畫、裝置、數碼影像等領域創新不斷,形成多元繁盛的新時代嶺南文化特色。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在粵港澳大灣區日益融為一體的當下,願粵港兩地的文藝工作者,以情懷文脈為經,創新傳承為緯,將這艘從百年歷史深處開出的藝術之船,駛向更水深潮闊的新海域。 ●文:蔣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