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勇立潮頭—洋畫運動在廣東
400多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從澳門進入廣東,把西方文化和歐洲繪畫帶進中國,這是中國近代巨變之肇端。1887年,廣東鶴山的李鐵夫赴美國學習油畫。之後,赴歐美和日本習畫的廣東人漸多,他們大部分歸國從事西洋畫的創作和教學,立時代潮頭,開風氣之先。從這個板塊的作品中可見油畫界先行者們上下求索的珍貴成果。
二、藝術革命—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
「嶺南畫派」三家——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倡新國畫運動,他們的畫風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地域特色,注重寫生,突出了革命性、相容性和創新性。同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廣東是「國畫復活運動」的重要陣地,「國畫研究會」的潘致中、黃君璧等力倡「國畫復活」。「國畫研究會」與「嶺南畫派」的兩派論爭看似是「新與舊」的交鋒,實則是中國美術面對現代轉型的深層探索。
三、匕首投槍—新興木刻運動及漫畫
1930年代,魯迅宣導的新興版畫運動蓬勃興起,廣東成為重要策源地。遵照魯迅「採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的指導,廣東版畫家將漢代石刻的雄渾、明清版畫的雅致與民間年畫的質樸相融合,創作出兼具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經典作品。與此同時,廣州漫畫界也異常活躍,漫畫家們的作品深入街頭巷尾,成為喚醒民眾、凝聚抗戰意志的重要力量。
四、激情歲月—為人民服務為時代謳歌
新中國成立後前30年,大批藝術家在不同藝術品類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體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廣東美術的創作風貌。如楊之光數十年來致力新人物畫的開拓和推進,他多次說自己「感情的根和藝術的觸角始終扎在祖國這一片熱土之上」,他構築了一種新的、超越既往技法體系的人物新畫風。
五、開放變革—改革開放中的廣東美術
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長足發展,對美術領域的創作走向和藝術生產結構均產生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這是廣東美術走向繁榮和多元發展的新時期。老一輩藝術家煥發藝術青春,新崛起的一批創作者藝術上正走向成熟,充實了廣東美術界,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美術多元發展的特徵。
六、百花爭妍—創新創造 再築高峰
歷經改革開放40餘年的巨變,廣東美術在二十一世紀迎來新的輝煌。現今,更新一代的藝術家正在成長,藝術百花園中鮮活的生長、重組和嬗變成為常態,新的秩序、新的藝術格局開始形成,重視語言個性,強調藝術風格,追求藝術創造中的個體價值,講求社會效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已經成為眾多美術家的共同取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