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灣區標準」推出以來,清單不斷拉長,加速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2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廣州召開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截至目前,由粵港澳制定推出的「灣區標準」總量已經達到235項,三地共有3,563家(次)單位參與。香港文匯報記者梳理發現,已推出的「灣區標準」多數涉及民生領域,當日公布的十大實施應用典型案例中,過半直接服務於灣區民生。從一桌菜、一間房、一間診室、一張養老床到一台電梯、一張證,「灣區標準」守護民生幾乎事無鉅細,保障大灣區居民吃住行遊購娛醫的安全、便利和高品質。廣東省市場監管局負責人表示,新一輪9項「灣區標準」即將實施,涉及灣區科創、政務商務合作、灣區文化民俗等方面。
「灣區標準」全稱粵港澳大灣區共通執行標準,是指經粵港澳大灣區利益相關方共同協商確認的,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實施的技術標準。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司長肖寒表示,「灣區標準」以清單形式公布,截至目前,已發布的「灣區標準」總數已經達到235項,覆蓋交通、醫療、食品、養老、託育、氣象、餐飲、文化等領域。
跨境信息共享 「港車北上」秒過關
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局長陳新烈介紹,「灣區標準」的軟聯通作用,有效推動了粵港澳在基礎設施、民生、人文等領域互聯互通。以基礎設施聯通為例,在「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成為灣區通行新風尚的背景下,跨域機動車兩項「灣區標準」的推出,為公安、海關等部門智能監管數據的聯動與共享提供系統支撐,實現快速準確獲取車輛信息,卡口驗放時長縮短至60秒以內。
養老託兒有標準 造福逾五千家庭
灣區民生是「灣區標準」推出最多、最快的領域,當日公布的「灣區標準」十大實施應用典型案例當中,有五項直接服務於民生。
以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餐飲為例,粵港澳共同研制的粵菜標準,使得更多灣區市民能夠享受正宗、安全的粵菜。
對「一老一幼」的照護,同樣事關每個家庭。陳新烈介紹,因應跨境養老、旅居養老需求上升,粵港澳及時研制了養老機構及嬰幼兒託育服務的「灣區標準」,培訓從業人才2,550人,服務了粵港澳5,000多個家庭。
新標準助破解灣區通信基建難題
繼實施235項「灣區標準」後,新一批9項「灣區標準」即將落地,主要聚焦大灣區科研、政務商務合作、文化民俗等。陳新烈介紹,在大灣區的科創成果和前沿技術方面,以《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工程規劃設計規範》為例,該標準將有助於實現通信配套基礎設施工程與城市建設「同步規劃、同步施工、同步驗收」,破解大灣區通信基站選址困難、管網建設協調複雜、設施管理標準缺失等突出問題,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中通信設施的統籌布局提供技術支撐。
在政務商務合作領域,《法人和其他組織跨境身份認證技術規範》,將有助於推進跨境電子簽名互認,為企業等法人和其他組織跨境身份認證提供技術指導,提高跨境供應鏈合作效率。《珠寶零售企業經營規範》,發揮粵港澳三地珠寶產業比較優勢,將內地在加工製造方面的先進經驗,以及港澳在珠寶零售方面的先進經驗有機結合,形成珠寶零售業營商標準。
在文化民俗方面,相關標準更為細分,包括《潮菜 魚丸(湯)》《潮菜、薑醋蛋》及《進口魚膠追溯通則》3項標準。值得一提的是,魚丸、薑醋蛋是潮菜中的著名菜餚,魚膠則是深受大灣區居民歡迎的滋補品,相關「灣區標準」研制將有助於傳統飲食文化的保存和繼承,推動相關食品產業化和市場化轉型。
典型案例及實施效果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類
促大灣區跨境交通數智化升級
●在港珠澳大橋的信息模型創建、智能運維業務開展、數據共享流通等方面進行了示範運用,打造「數字大橋」。
電纜標準護航綠色基建
●廣深港高鐵採用該標準電纜後,可延長隧道火災逃生時間至40分鐘以上。
全球數源共建促跨境營商環境數字化轉型
●便利了內地學生赴港求學,線上申請開立金融賬戶。
民生融合類
合力推動養老和託幼領域標準
●推動三地養老和託幼服務,開展培訓、培訓託育和早期發展指導從業人才累計2,550人次。
醫療服務設標準提升服務質量
●首創5G智能眼科巡診車,實現超14種常見眼病篩診,準確率99%以上。
智能家居設備灣區標準
●推動了全國多家頭部企業依據標準生產23個型號的掃拖機器人,助力居民生活新體驗。
灣區標準讓居民乘電梯更安全
●已為大灣區700多家單位開展電梯風險評價,為1,600台電梯出具風險評價報告,已識別出風險隱患超1.4萬項。
粵港澳人才一證通三地
●截至今年4月,已有600名學員獲得粵港澳三地互認的能力認定證書,培養出一批精通三地職場有效溝通的高素質灣區人才。
人文相通類
研制粵菜和食品灣區標準
●已推出58項粵菜菜品標準。佛山據此建成了15家粵菜示範店,粵東、香港打造了20家潮菜示範店。
破解跨境信用互認難題
●實現企業信用數據不跨境流動前提下,以信用標識代替企業信用報告實現跨境流轉。實施以來,三地累計59家機構依據該標準參與信用評定,其中57家成功獲得信用標識和證書。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