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寶儀 廣州報道)由國務院參事室主辦、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承辦的「2025粵港澳大灣區論壇」5月20日至21日在廣州舉辦。與會專家認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存在外部環境巨變衝擊明顯加大、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不足、傳統金融體系不適應科技創新要求等問題。專家還建議可以把香港打造成為內地科技企業赴境外上市的首選地以及內地養老金的境外配置中心。

國務院參事、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胡祖才作主旨演講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六年多來,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已經進入關鍵期,但仍面臨外部環境巨變衝擊明顯加大、產業發展仍有短板弱項,以及城市間競爭存在同質化現象等挑戰。

加快創新合作平台建設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指出,廣東長期以來基礎研究、原創能力相對薄弱,在關鍵核心技術存在自主可控不足的問題。此外,由於粵港澳三地存在制度差異,所以大灣區的協同創新水平仍有待提高。他建議,應加快創新合作平台建設,以河套深港創新及科技園建設為重點,培育形成一批深港合作的創新型企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也建議,「十五五」時期大灣區可以構建「1+4」五大共同體為着力點,即在有序推進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基礎上,同時打造教育、文化、健康、產業的共同體。

此外,強化香港的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的任務。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參事室)副局長(副主任)紀敏指出,聚焦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的定位,配合資產配置及人民幣國際化的實際需求,近年金融管理部門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其開放創新力度全國最大。以大灣區內地和港澳跨境人民幣結算為例,至今年3月末已經達到了38.5萬億元人民幣。

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

不過,論壇上專家指出目前大灣區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尚未形成,未來要探索信貸融資支持科創發展的新模式,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大灣區在國家發展中更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尤其是在科技創新和養老服務領域,可以把香港打造成為內地科技企業赴境外上市的首選地以及內地養老金的境外配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