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為粵港澳大灣區共通執行標準的「灣區標準」總數至今已經達到235項,覆蓋交通、醫療、食品、養老、託育、氣象、餐飲、文化等領域。昨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廣州召開「推動『灣區標準』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軟聯通』」新聞發布會,公布新一輪9項「灣區標準」正在公示,即將正式實施,聚焦大灣區創科產業、政務商務及文化民俗等方面。「灣區標準」是粵港澳三地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香港應充分發揮國際化、專業化的優勢,積極參與「灣區標準」的制定與推廣,助力中國標準在灣區實踐中不斷完善,轉化為國際標準,有利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為把握大灣區的發展機遇,粵港澳三地政府致力為不同的產品和服務訂立「灣區標準」,供相關業界以自願形式採用,以推動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促進三地互聯互通和融合發展,深化香港與內地和澳門之間的經貿交流和合作。「灣區標準」作為粵港澳三地先進經驗共需、共享、共用的載體,已成為越來越多灣區人的共識。目前已經發布的235項「灣區標準」,共有3,563家(次)單位參與,涵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
「灣區標準」持續擴展,有效推動了粵港澳在基礎設施、民生、人文等領域互聯互通。例如,基於港珠澳大橋成功實踐經驗形成的《橋島隧智能運維數據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系列「灣區標準」,有力支撐粵港澳交通新基建的建設和運維。《基於信息化協同平台的跨域機動車服務要求》和《基於信息化協同平台的跨域機動車服務流程》2項「灣區標準」,為公安、海關等部門智能監管數據的聯動與共享提供系統支撐,助力卡口驗放時長縮短至60秒以內,有效服務「港車北上」「澳車北上」。
灣區民生是「灣區標準」推出最多、最快的領域,因應跨境養老、旅居養老需求上升,粵港澳及時研制了《養老機構認知症老人照顧指南》等6項「灣區標準」,將三地先進經驗進行總結提升,促進優勢互補,有利更多港人到灣區養老,安享晚年。
「灣區標準」是我國提高國際標準制定話語權、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競爭力與增強區域協同效應的重要抓手。當下,「灣區標準」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緊密相連,成為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亦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自身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平台。
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促進市場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推進市場一體化的前提,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將更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香港在醫療、製藥、食品安全等領域具備嚴謹的監管體系、前沿的技術水平以及成熟的行業規範;憑藉嚴格的品質把控和規範的市場運作模式,受到國際社會信賴。
香港應充分聚焦優勢領域,在新一輪「灣區標準」打造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通過完善政策溝通機制、加強產業對接合作以及優化要素流動渠道等舉措,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在標準制定、市場監管、產業規劃等方面深度銜接,打破行政壁壘,促進資源的高效流通與共享,推動區域協同邁向新高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