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作為國都的歷史長達千餘年,足見其重要地位。圖為西安的長安塔。 網上圖片

唐代歐陽詢、陳叔達、裴矩等十餘位文學家一起編撰了一部綜合性的文學類書,是現存中國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官修類書,名叫《藝文類聚》,其中收錄了許多歷代的詩詞歌賦。全書共一百卷,是研究唐代以前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在書中曾有一段這樣寫道:「昔班固觀世祖遷都於洛邑,懼將必逾溢制度,不能遵先聖之正法也,故假西都賓,盛稱長安舊制,有陋洛邑之議,而為東都主人折禮衷以答之。」

還都長安 反映百姓對前漢嚮往

這一段提到了一個重要的事件:自東漢遷都洛陽後,很多朝中元老依舊希望仍以長安作為都城,他們認為過去長安是四夷賓服之都,但自漢末開始的外戚之亂、王莽篡漢、綠林赤眉橫行,把西漢的禮制全搞亂了。所以劉秀光復漢室後,為了安撫天下,表明自己是繼承漢室的正統,也特別重視禮制。他在建武六年(公元30年)和十年(公元34年),先後兩次到廢棄的長安祭祀高祖廟和前漢十一帝陵,又下令修復關中的橋樑、道路,這些舉動讓西土遺老感恩戴德。

其後,劉秀又企圖將國都重建於長安,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不過,東都的新興階層卻願意留在洛陽,因此這「國都」問題,一時間成了當時的一個重要的話題。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京兆尹杜篤上《論都賦》,認為關中山河,是先帝舊京,不宜改營洛邑。希望還都長安的呼聲時有所聞,反映人們對前漢昌盛時光的嚮往。班固的《兩都賦》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創作出來的。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是東漢時期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初期繼承父親班彪編撰《史記後傳》,被人告其私改國史而下獄。其弟班超上書為其辯護,獲釋被召為蘭台令,又遷典校秘書,奉詔修史。他就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以二十餘年的時間,修成《漢書》,乃《史記》之後又一重要的紀傳體史書,也奠定了他在史學上的地位。而他善作賦,《兩都賦》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折之以法度 衡之以王制

他這《兩都賦》,分為上、下篇,即《西都賦》和《東都賦》,寫的是大致作於永平、永元年間,在賦的正文之前有一個序,清楚交代了作文的原委和宗旨:一方面是「海內清平,朝廷無事,京師脩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制度」;另一方面是 「西土耆老,咸懷怨思,冀上之睠顧」,於是作此文以「極眾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他將兩都的選擇、人們感受、主張的差異,歸納為法度的不同,從而賦予作品以較強的理性色彩。所謂法度,即儒家倡導的節儉、教化。所以序文先言「賦者,古詩之流也」,「昔成、康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表明賦源出於詩,也注重「美盛德之形容」。

《西都賦》主要描述了西都長安地勢的險要、物產的豐富、宮廷之華麗等;《東都賦》則描寫了統治者對東都洛陽的秀美,以及歌頌統治者定都洛陽的各項經營和整治措施。

他這篇大作,結構與手法上都借鑒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也模仿和引入了如「子虛先生」和「烏有先生」這樣的虛擬人物的「東都主人」、「西都賓」。不同之處是相對獨立成篇,內容又劃分清楚,結構較為合理。

《西都賦》寫長安都城的繁華壯麗,宮殿之奇偉華美,宮廷生活之紙醉金迷、奢侈淫靡。作者在寫作時也極盡鋪排之能,着實表現出了寫辭賦的才能。但結果卻不是越奢華便越體現着作者對它的讚揚,而是折之以法度,衡之以王制。

禮上下而接山川,究休佑之所用。採遊童之歡謠,第從臣之嘉頌。於斯之時,都都相望,邑邑相屬。國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業,士食舊德之名氏,農服先疇之畎畝,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規矩。粲乎隱隱,各得其所。(《西都賦》)

《東都賦》寫洛陽,雖也寫宮室、田獵的內容,但比較概括,而從禮法制度出發,宣揚「宮室光明,闕庭神麗,奢不可逾,儉不能侈」,「順時節而蒐狩,簡車徒以講武,則必臨之以王制,考之以風雅」。並沒有大肆描寫宮室之美,轉而專注在法度和禮制上。文中說:「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識函谷之可關,而不知王者之無外也。」完全以一個新的尺度來衡量秦朝和東漢王朝政教之得失。

曷若四瀆五嶽,帶河泝洛,圖書之淵?建章甘泉,館御列仙。孰與靈台明堂,統和天人?太液昆明,鳥獸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俠踰侈,犯義侵禮。孰與同履法度,翼翼濟濟也?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識函谷之可關,而不知王者之無外也。(《東都賦》)

接着以西都賓的折服作為賦正文部分的收束,同《上林賦》的結尾完全一樣。

班固的《兩都賦》開頭、結尾、過渡等章法都嚴謹自然,且富於情態,長於韻味。而後人將此篇強調的「圖書之淵」、「道德之富」作為他反對遷回西京之理據了。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