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為是讀中文與歷史的緣故,筆者一直以來都喜歡看與中國歷史知名人物有關的歷史大劇。前陣子看到內地將開播一套以明朝為背景的歷史大劇,劇中的主角正是明朝權傾朝野的第一文官及輔政大臣——張居正。
自古以來,只有很少的輔政大臣能夠善終,絕大部分人的下場無外乎兩種:一是生前或者死後家破人亡;另一是能直接篡位,如楊堅、趙匡胤或者給後人創造篡位的機會,如曹操、司馬懿。所以僅僅看輔政大臣的這兩條路,就知道皇帝為何往往和輔政大臣之間注定勢同水火了。
對於張居正這位大臣,梁啟超稱他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更說如果沒有他的改革,明朝可能滅亡得更早。然而這樣的一位大臣,卻換不來好的下場。究竟張居正的下場有多慘?要知道他的下場,我們便要先來看看一他與萬曆皇帝的關係。
張居正,號太嶽,湖北荊州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自幼已是個聰明人,他23歲即中進士,而且樣貌端正,由庶起士至翰林院編修,又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萬曆朝任內閣首輔,是明朝唯一一個在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頭銜的文官,軍政大事均由其裁決。在他的努力下,明朝出現了一段時間的中興局面,史稱「萬曆中興」。張居正當政的時候權傾朝野,整個朝廷就是他的一言堂,皇帝尊他、太后護他、內廷配合他,他在施政的過程中可以說是毫無阻力。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最後才導致了他的悲劇命運。
歷史上無數的文官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就是輔佐一位明君。張居正當然也不例外。然而,張居正相比其他文官有着絕對的先天優勢,因為他不僅是萬曆的大臣,也是萬曆的老師,而且皇帝恰好年少,完全能夠培養。
張居正為了萬曆的教育問題傾注了無數心血,並且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萬曆的身上,因此對萬曆的要求也特別嚴格,對皇子也很嚴厲,就如父親教育兒子一般,但他比當年呂不韋教育嬴政要嚴格許多,以至於後來的皇帝對他是滿滿的怨恨之情。
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故事,那就是萬曆曾在上課的時候,讀書唸錯了一個字,張老師馬上大吼着糾正他,嚇得萬曆打了個冷顫。雖有言嚴師出高徒,但張居正的嚴已不只是嚴格,而是已經達到了嚴厲的程度。
萬曆剛當皇帝的時候,朝中的一切大事都由張居正說了算,他每天所要做的就是好好讀書,學着怎麼當一個好皇帝,張居正為此還給他編纂了一本專屬教材《帝鑒圖說》,對於年幼的萬曆來說,張居正其實是一個噩夢。如此嚴厲的教育對於一個普通的青少年來說,尚且難以承受,而萬曆更是一位皇帝,這樣的教育不僅給他留下了心理陰影,對他而言更是有損他皇帝的尊嚴,作為一個皇帝竟然還要害怕別人,叫萬曆如何忍受,又怎會不對這位輔政大臣有所怨恨?看到這樣的師生關係,大家應不難理解為何張居正不得善終了吧!
至於這樣一位不世出的功臣的真實下場如何,就留待下次再和大家分享。
●籲澄 資深中學中文、中國歷史科老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教學經驗豐富,曾出版多本暢銷中文、中國歷史參考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