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廠普遍環境惡劣薪酬偏低 職業培訓學生寧投身藍領職業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總統特朗普試圖利用關稅戰,推動製造業回流卻未成事。《華爾街日報》周二(5月20日)報道,美國製造業普遍面臨工作強度較高、環境惡劣、人手短缺問題。許多行業未抓住轉型升級契機,製造業不再有一份報酬豐厚、發展前景良好的工作。報道形容,儘管美國政客時常頌揚製造業職位,現實卻是許多美國人並不願投身其中。
美國勞工部統計顯示,目前全美製造業職位空缺數目高達50萬個。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今年調查發現,近半數製造企業坦言,「招工難」和「留人難」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統計發現製造業工人不僅面臨嚴格的輪班制度,其平均薪酬水平更較私營部門整體低7.8%,而在美國製造業繁榮的1980年代,製造業薪酬較私營部門高出3.8%。
做電工時間靈活 維修汽車賺更多
在俄亥俄州傳統工業城市塞勒姆,Quaker鋼鐵廠是當地支柱產業。廠長科夫解釋,鋼鐵廠工人許多職業技巧需經年累月實戰積累,例如製作尺寸精確的木製模型、掌握澆築熔化金屬的適宜溫度,打磨鋼鐵鑄件等。員工也需要有充沛體力,身穿全套防護服、在熔爐旁邊搬運重型設備。科夫稱,工廠自疫情以來已將平均薪酬提高三成,「但如果我們招聘20個人,最終只有兩三個人會留下來。」
即使是接受系統職業培訓的學生,也更傾向選擇工作時間地點靈活、報酬優渥的藍領職業。25歲的塞勒姆居民韋爾布什表示,他曾在當地一間塑膠廠做臨時工,但工作枯燥且缺乏福利,薪酬也不及他現時在汽車維修廠的收入。
優質製造業職位需穩定晉升途徑
22歲的職業學校學生佩奇稱,他放棄在鋼鐵廠工作,想成為一名電工,「這個職業更靈活,不必整天困在工廠。」
智庫卡托研究所貿易政策研究員格拉博表示,恢復製造業職位空缺,遠非改善美國就業質素的萬靈丹,「優質的製造業職位需要穩定的晉升途徑、可以延續整個職業生涯的良好報酬、豐厚的養老金和完善的保險。美國現時即使創造出製造業職位,也不符合這些標準。」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專家邦維利安認為,美國部分高強度製造業近年過於依賴海外供應鏈,錯失了產業升級的機會,這些升級本可以優化生產環境、減輕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令製造業職位維持吸引力,「然而當我們只顧研發產品卻不在美國生產,我們的製造業便無法與研發同時升級,製造業非常有創造力,美國錯過了這個時機。」
會計事務所安永高級經濟學家布蘇爾分析,美國想要提振製造業,需要徹底改組現時傾向服務業的勞動力市場,「美國需要從教育開始重建勞動力隊伍,結合技能培訓和實地經驗,彌補在勞動力技能方面的差距,否則製造業人手短缺問題無法解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