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九龍社團聯會會長、王新興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惠貞
●2025年5月,王惠貞參加由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的商貿代表團中東之行。
●2025年2月28日,喀麥隆聯合委員會和城市聯盟市長代表團蒞臨萬菱廣場參觀並於「一帶一路」商務館舉辦分享會。
●2025年4月7日,王惠貞(左二)出席廣東省香港商會 - 內地港人學習貫徹2025年全國兩會精神交流會。
●2024年6月8日,王惠貞出席九龍社團聯會「青年躍動」2024 啟動禮。
●2024年10月14日,王惠貞(右二)出席香港中華總商會組團「考察深圳河套 推動深港創科協作發展」活動。
●2024年4月11日,王惠貞接受香港浸會大學基金15周年專訪。

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第二次中東之行日前圓滿完成,作為代表團成員之一的全國政協常委、九龍社團聯會會長、王新興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惠貞表示,是次中東行收穫豐富,體現了特區政府落實中央戰略舉措,發揮香港內聯外通獨特優勢所作出的努力。她深信,憑藉國際化的平台和專業服務優勢,香港各界必能在政商協同效應下,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為工商界成員,必須了解政府政策,跟住政府政策方面去發展企業。今次中東行程,首次由特首率隊香港工商界和專業界代表與內地企業代表共同出訪,凸顯了香港與內地企業共同『走出去』、與中東國家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強強聯手,亦反映了在政商合作下取得的協同成果。」王惠貞在檢視中東行收穫時說。

配合國家政策發展  提升政商合作效益

作為全國政協常委與王新興集團掌舵人,王惠貞一直踐行「政商分不開」的理念,緊扣國家發展脈搏,以企業發展助力國家戰略。她憶述稱,其家族於改革開放初期以「三來一補」模式投身內地發展,成為首批搭上國家發展快車的企業,其間,從來料加工到做產業,再到投身第三產業,統統皆能受惠其中,名副其實成為了改革開放的貢獻者及受益者,「我們緊隨國發展和需要向不同領域進軍,公司發展至今除紡織業之外,也涉及餐飲服務業和商業地產。」

王惠貞強調,商業地產以營運為主,更需要配合國家發展而經營。自90年代進軍房地產領域,王新興首個項目選址惠州,創新性地引入香港管理模式,重視小區配套與設施,滿足內地市場對住宅的剛性需求。至2003年,公司經拍賣得到廣州越秀區萬菱廣場。了解到越秀一德路商圈以批發商場為主,所以決定將萬菱廣場打造成新一代的高端專業市場。過去,傳統批發市場都是設備比較落後,個別還存在消防隱患,萬菱廣場裝修設備高端,同時場內展示的商品都是新科技,有創意品牌,所以很多客戶買家都紛紛到萬菱廣場採購。

王惠貞說,習近平主席2013年倡議「一帶一路」之際,啟發了我引入「一帶一路」國家商務館進駐到批發專業市場,現時我們已成功打造了「一帶一路」商務館的中心。「服務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萬菱廣場八樓的『一帶一路』國際展貿中心便是有力印證。此中心匯聚31個國家和地區的商務代表及1,800多種特色商品,透過打造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平台,全方位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在另一標誌性項目廣州天河萬菱匯,王新興公司沒有簡單複製越秀萬菱廣場模式,而是配合市政府發展需要按其區位商圈定位打造全新項目,再次顯露王惠貞政商協同的智慧。「從『三來一補』到商業地產,再到『一帶一路』布局,我們都不忘初心,以企業行為詮釋政商協同,以商業智慧踐行國家戰略,努力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藍圖,實現企業與國家共榮共贏。」

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多年來,王惠貞憑借其多元身份與豐富閱歷,為香港的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展現政協委員應有的擔當作為。談及今年兩會聚焦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等重要議題,她表示,國家未來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為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和發展提供了清晰指引。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及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只要把握好精準定位,發揮好金融體制、普通法域等自身優勢,必能在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浪潮中繼續做好做強。

王惠貞強調,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應扮演好「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香港的優勢在於法治體制和金融優勢,以及與國際社會的緊密聯繫。國家充分相信並肯定香港的優勢,李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涉港澳部分首次提到『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這不僅僅要求我們深化金融貿易國際合作,還包括教育、文化、體育、藝術、人才等多方面的交往。」她就此建議,香港應加強與內地的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要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利用其國際化的平台和專業服務優勢,支持大灣區經濟全面發展,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倡議北都建試驗區 推動深港規則銜接

為更好地履職盡責,王惠貞在今年全國兩會的個人提案中,針對香港如何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內聯外通優勢,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平台,提出了具體建議。當中在投融資模式方面,她建議採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設立「北部都會區發展基金」,探索發行「深港合作專項券」,引入香港和內地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借鑒香港「運輸導向型發展(TOD)」的經驗,在北都區規劃建設商住綜合體、產業園區等項目,通過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基礎設施建設。此外,在北都區試點「深港規則銜接試驗區」,推動兩地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監管機制的對接。特別是在知識產權保護、金融服務、數據跨境流動等領域,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規則體系。

王惠貞表示,可以以北都區為核心,劃定深港產業合作示範區,試行「深港共管、國際標準」的監管與運作模式,推動深港兩地在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吸引國際企業和人才集聚。

鑒於北部都會區包含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世界級產研學平台,王惠貞對此提出,北都應在此基礎上聚焦國家「卡脖子」技術攻關,構建「跨境科研攻關共同體」,在國家發改委統籌下成立「港深協同創新委員會」,直接對接兩地立法機構與行政部門;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跨境集群」,打造「香港大學城」「香港硅谷」,實行產學研一體化模式;設立「深港科創基金」,支持兩地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聯合研發,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深度參與灣區建設  打造香港發展新引擎

北都區的發展需突破行政邊界束縛,王惠貞就此建議,由國家牽頭,成立「深港北部都會區發展協調委員會」,統籌規劃、建設和管理事宜。她介紹,該委員會應由國家發改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共同參與,賦予跨部門協調和審批權,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一步。通過這一宏大規劃,香港將實現自身的轉型與升級,打造出香港發展的新引擎。」王惠貞充滿信心地說。

王惠貞特別提到,丁薛祥副總理在兩會期間向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提出三點希望,包括帶頭將全國兩會精神宣傳好、落實好;帶頭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帶頭凝聚港澳發展強大合力,這對香港謀發展凝合力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她期望各界互勵共勉,攜手共進,鞏固提升港澳獨特地位和優勢,推動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新時代征程中,共同書寫香港與國家同發展、共繁榮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