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鼎健 全國政協委員

特區政府於2021年試行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下稱「計劃」),頭兩年獲得非常不錯的效果,吸引超過400間企業參加,提供逾3,000個職位,獲得參與企業及青年的非常正面評價。2023年開始,「計劃」獲恆常化,意在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聘請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更好促進企業的事業發展及大灣區內人才交流。

然而,今年3月的資料顯示,企業參與和職位空缺數量雖然不少,但實際入職人數偏低。比如2023年和2024年分別有2,540和2,186個職位空缺,但只有718和417人入職。這說明雖然職位多,但吸引力不足。政府發放了津貼,但青年離職率較高,可能是因為適應問題或職位匹配不佳。針對這一情況,政府已經放寬了申請參與「計劃」的青年年齡限制可以到29歲,且津貼上限提高到每月1.2萬港元,並允許企業申請內地青年來港工作,作為雙向交流。

雖然「計劃」目前的執行情況不甚理想,但是在筆者看來,還是很有推行的必要,且前景會有更為積極的反饋。首先,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戰略需求。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要戰略,香港青年參與內地城市就業有助於促進人才流動和區域協同發展。根據統計,截至2025年3月,在粵就業的港澳居民已突破20萬,顯示大灣區對香港青年的吸引力正在提升;其次,企業與青年雙向受益的潛力將會得到提升。「計劃」不僅為企業提供財政補貼,也為青年提供跨區域職業發展機會。例如,2025年2月針對企業政府發放逾1.1億港元津貼,而對於就業者,完成18個月培訓的香港青年中約42%獲企業續聘,而且部分青年已通過「計劃」獲得長期職業發展;再者,整個大灣區政策紅利將持續釋放。據筆者了解,廣東省近年推出多項配套政策,與香港的「計劃」形成互補,進一步強化青年北上發展的動力。

綜上所述,筆者非常看好「計劃」未來的持續積極影響力,若能再多一些「發力」,可能會有更好效果。例如,可以更好地優化津貼結構並加大宣傳力度。2025年,參與「計劃」的企業津貼已經上限調至每月1.2萬港元,建議可以進一步細化分級補貼,如按學歷或職位難度將補貼差異化,並嘗試針對青年發放直接的生活補助,如租房或交通補貼;同時,可以考慮在津貼結束後1至2年時間內給予不同額度的生活補貼,以縮減津貼結束後過大的薪酬落差。在加強宣傳方面,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校園講座及職涯博覽會等,結合成功案例,如邀請已經參加「計劃」並成功留在受聘企業的青年現身說法,提升更多香港青年對「計劃」的了解;另外,還可以招募具內地經驗的港澳人士提供在地指導,協助香港青年適應內地職場文化。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價值不僅在於短期就業,更在於為香港青年開拓長遠發展空間,促進大灣區內部的資源整合。通過政策精準化、服務體系化與協同深化,「計劃」可逐步突破現有瓶頸,實現青年成長與區域發展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