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內蒙古廣袤的草原與香港繁華的都市之間,毛區健麗的身影穿梭於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常委、香港農業聯合會會務顧問、家育種業創始人,她以金融精英的敏銳洞察與農業人的務實精神,在種業創新、農業現代化領域書寫着獨特的人生篇章。
毛區健麗出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開平。在香港完成高中教育後,赴美留學,畢業後順利進入安德信會計事務所工作,在安德信期間,她深度參與多家中資銀行及資源型企業的海外牌照申請,成為華爾街唯一同時接觸兩岸三地國企的香港籍專業人士。1992年,毛區健麗創立個人會計事務所。她服務的對象包括摩根士丹利等華爾街機構,並參與中國首批海外上市潮。這一階段,她的工作聚焦於企業合規治理與美國上市規則對接,為後續投資生涯奠定基礎。2002年,她在北京創立亞盛投資,轉向實業投資領域。2008年起,毛區健麗通過兩年調研,選擇種業作為突破口,在內蒙古赤峰建立自有基地,成為家育種豬集團創始人,引進國際技術及專家團隊,正式進軍種豬育種行業,形成「國內種業+海外高科技」雙線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我國進入了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並聯發展、疊加發展的關鍵時期,給自主創新帶來了廣闊發展空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強勁動力。」這為新時代農業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毛區健麗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如何在種業振興領域踐行這一戰略思想,將自主創新轉化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自2023年起,她開始擔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常委,她連續兩年提交種業振興提案,建議對使用國產種源的企業提供補貼,優先支持國內核心種豬場;呼籲提高農牧業資產抵押貸款比例;主張建立長期穩定的區域養殖布局,以控制疾病傳播風險。
家育種豬為促進合作夥伴及其項目所在地種豬養殖技術水平的提升,聯合加拿大、美國、歐洲及台灣地區合作團隊,打造了國內第一個旨在以實際操作為目的種豬養殖、繁育、防疫,培訓平台。赤峰家育種豬生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家育種豬集團下屬核心企業,是家育系自繁自育原種豬繁育基地。通過科技手段,自我育種,培育出適合中國養殖環境的種豬,供應給下遊,提高活仔數、飼料轉化,節省養殖成本從而提高效益。規模6,000頭基礎母豬的原種場,可提供7萬頭的祖代種豬,繁育出欄2,400萬頭育肥商品豬,同時還可以安置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從事規模化養殖,並帶動周邊養殖農戶年收入大幅增長。
從跟跑到領跑 種豬育種實現技術突破
在種豬育種領域,毛區健麗團隊實現三大技術突破,第一,「猛芯」基因芯片研發,聯合國內生豬育種頂尖人才和設備,構建了國際領先的生豬育種數據庫,依托130萬頭種豬出生登記、15萬條測定數據及11萬份基因組信息作為基礎。由於過去種豬核心種源依賴進口,核心種源自主可控程度較低,成為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中芯一號家育「猛芯」生豬育種晶片的推出,成為國家種業科技從跟跑到領跑的關鍵一步。
第二,算法創新,通過AI算法實現性狀預測與遺傳評估的實時優化,她強調:「育種是大數據分析,需要龐大的計算模型。我們正在開發自己的算法,未來將整合AI技術。」毛區健麗指出,傳統育種需耗時數年篩選優質種豬,而基因芯片可在幼崽階段預判遺傳潛力,大幅縮短周期。
第三,數字化管理,開發無紙化養殖系統,通過電子耳標、移動端記錄實現全流程可追溯。通過軟件向中小養殖戶提供遠程配種指導,以低成本維護種群質量。這一模式已在現有客戶中驗證成功,顯示技術普惠的潛力。
冀更多青年投身「新農潮」
毛區健麗說:「在硬體設施層面,我們致力於建設自主可控的育種測定與分析體系。目前,集團種豬場配備與聯合研發的專業測定舍及智能化設備,包括背膘測定儀和種豬性能測定系統等,可實現精準體況評估和核心數據採集。在科研創新方面,我們與香港城市大學建立了深入合作關係,聯合開展育種技術攻關。特別在肉質改良領域,雙方共同開發基於人工智能的圖像分析技術,實現了對肌內脂肪(IMF)含量的精準測定和分析,大幅提升選育效率。通過這些智能化育種技術的創新應用,我們正加速培育出更符合內地消費者偏好的優質豬肉品種。下一步我們也希望能與香港相關學術機構進一步深化合作,在更多育種技術領域開展聯合研發,致力突破國外技術壁壘,實現關鍵育種工具的自主可控。同時,我們也雙管齊下,進一步在生物基因領域有所突破,比如在抗病育種方面,我們積極參與國家級項目。針對國際上新出現的基因編輯育種技術發展,我們也在國家主導下開展相關研發工作,努力提升種源自主創新能力。」
針對香港青年對農業認知不足的現狀,毛區健麗積極推動香港和內蒙古兩地農業合作。她強調,現代農業需融合生物科技與自動化技術,呼籲青年未來發展除了考慮AI等熱門領域,也可以關註食品安全等剛性需求行業。她總結道:「香港與內地區域合作框架下,現代農業可借力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優勢,深化產學研合作。農業是需要高科技賦能的傳統行業,農業不等於面朝黃土,也可以很新潮,我希望更多年輕人能看到這一點,用知識改變農業的未來。」據統計,她已在內地十多所高校舉辦了講座,未來,她更希望加強與香港高校的合作,共同推動青年加入興農行業,為國家的食品安全和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