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臻
看到內地的大城小鎮甚至鄰近的澳門都很積極努力去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然後將之賦能,成為文化傳承基地及旅遊資源,而且效率很高。回頭看看香港真的滴汗,沒有見到出現新的文旅景點讓遊客參觀,也沒有積極將文化旅遊和商業營運巧妙融合,開闢了景點又沒有開闢周邊的「生財工具」策略,商家老是一句︰旺丁不旺財! 那你要想想為什麼不旺財?現代人很聰明的,每樣消費都講性價比,特別是經濟景況不好的時候,你想有人願意花錢在你身上,你就要想方法呀!能否薄利多銷?盈利賺少點。
講到文旅資源開發,香港做到了嗎?作家葉兆言講得對,一個城市出個大作家,能提升這個城市的文學地位及知名度。香港近幾年未有好的大作家出現,但早就有一個大作家,譽滿全球,他就是金庸。
我們香港人有沒有珍視金庸這位大作家留給香港的東西?他的小說已經是世界知名品牌。而「金庸館」卻寒酸地棲身於沙田區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內其中一個展館。記得去年因為100周年紀念,各種資料展覽、雕塑作品要分散在不同場地展出,展覽結束後有些資料又不知哪裏尋了。香港的武俠小說和香港動漫都有輝煌的成績,香港的演藝流行文化很是鼎盛,完全可以包裝出一個像樣一些的展覽館,讓人有系統地了解香港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點解遲遲不見有行動?
雖然沒有與地位匹配的金庸博物館供武俠迷朝聖,但金庸的威力仍長存武俠迷的心中,自1955年《書劍恩仇錄》始,至1972年《鹿鼎記》終,金庸共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他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為全球華人讀者修築了一個叫做「江湖」的精神家園,而且不會消失的。
青年作家彭潔明寫的《江湖的倒影:金庸的武俠世界與人生寓言》分析得很好,金庸的作品中能看到儒、道、釋三家的影響,從金庸塑造的武俠人物的性格命運和人物故事,窺見中國傳統的處世道義與人生智慧。 金庸之所以能將中國傳統道義、人生智慧完美地融入他創作的小說人物性格裏,完全是因他的價值觀也類似,金庸刻畫聰明睿智的人物傳遞的訊息是聰明可以由天賦而得,智慧卻與寬廣的胸襟、豐厚的閱歷、慈悲的心胸息息相關。因為金庸有兼濟天下的情懷,所以他的小說隱藏了對成長、愛情、慾望、恩仇、家國天下等人生問題,將其放在了情節充滿奇趣的故事和個性十足的人物之中,俠士不會永遠站在江湖的中心,完成大任後往往便退出權力的中心,歸隱江湖,無比瀟灑。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汲取他的一些好價值觀,成功的處世哲學,實在是最好的道德教育。
在中國傳統的處世道義中,情義是個關鍵詞,他讓筆下的俠士向外探尋世界之餘向內也堅守本心,許多男士都希望成為金庸筆下的俠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