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內地遊客來香港遊玩,免不了要去香港的茶樓品嘗地道粵菜風味,而在香港最接地氣的粵菜,要數從早到晚都供應的粵式點心。

百年老字號「蓮香樓」曾在疫情期間關門大吉,去年年初驚喜開業,又勾起港人對傳統「飲茶」文化的深深回憶。據說,即將到來的5月底,「蓮香樓」在遊客聚集的尖沙咀開設的分店將要開幕,很多內地朋友紛紛表示要去新店「打卡」。

記得我初來港時,對於傳統茶樓裏售賣點心的獨特方式深感好奇。穿着白色制服的阿姨推着一輛輛「點心車」在餐枱和食客間穿梭、叫賣,「有蝦餃、蟹黃燒賣、叉燒腸粉……」有興趣的食客會從車仔裏挑出一兩籠點心,然後阿姨在他們枱面的點心紙上蓋上紅色圓印,表示已經消費了哪些點心。

記憶中,「蓮香樓」的點心車上空冒着白煙,不斷散發着鮮香的氣味,氤氳的煙氣中,坐滿了早起的老者,他們一邊閱讀着報紙、一邊品着普洱,花費不高,卻慢慢悠悠享受着「一盅兩件」的樂趣。如有晚輩與長者一同「飲茶」,晚輩為長輩斟茶時,長輩以食指中指輕叩桌面以示謝意,相傳源自乾隆微服出巡的典故。

到了香港的茶樓,如果不知道應該吃些什麼,那麼被譽為「點心四大天王」的蝦餃、燒賣、叉燒包及蛋撻,是粵式點心的經典代表,值得一試。

蝦餃由晶瑩剔透的麵皮包裹鮮蝦,講究的做法是要捏出十幾道褶紋,形如彎月,入口彈牙爽脆。乾蒸燒賣以豬肉、蝦仁為餡,頂端點綴蟹籽或蟹黃,講究「皮薄餡靚」,蒸後仍能保持挺立不塌。叉燒包的外皮鬆軟,包裹蜜汁叉燒,蒸製時頂端自然裂開「三瓣笑口」,甜鹹交融。酥皮蛋撻則源自英式蛋撻,經港式改良後,牛油酥皮層次分明,蛋漿滑嫩如布丁,成為中西合璧的標誌。

點心離不開茶飲,香港茶樓常見搭配有普洱茶、香片(茉莉花茶),通常,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普洱,口感溫潤,濃郁解膩,喝完晚上也不會失眠。年輕人則大都選擇香片,它清香提神,與蝦餃、腸粉相得益彰。老派茶客講究使用餐具前以熱茶沖洗餐具,既是衞生習慣,亦為品茗前的暖場。

隨着時代變遷,手作點心面臨挑戰,很多老茶樓因租金高昂結業,年輕人不願入行導致師傅斷層。就連「蓮香樓」這類老字號都要兼顧傳統與創新,才能在多變的餐飲市場找到重生的契機。然而,也有新一代勇於創新,香港曾有連鎖點心品牌店把叉燒酥推向國際,讓世界品嘗到香港粵式點心的獨特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