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恬恬)在昨日的全球繁榮峰會上,多位專家就航天科技領域的發展進行深入探討。他們認為,航空商業化等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迅速,衛星系統不僅支撐導航、金融交易及氣候預測等民生領域,更蘊含龐大商業潛力。香港在科研創新、人才吸引、資本等方面的優勢明顯,有能力在太空保險、區域規則制定等方面發揮領導作用。有專家建議香港成立跨領域工作組,推動可持續太空發展的技術、監管、融資和商業化的討論。

籲成立跨領域工作組推動討論

專注商業航天融資服務的BDJ Capital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亞當 · 賈尼科夫斯基(Adam Janikowski)提到,在香港,無論是叫車軟件Uber還是八達通,都利用了航空相關的技術。憑藉法治環境、成熟仲裁體系及資本市場深度,香港具備成為亞洲商業航天中心的獨特優勢,他建議香港借鑒「盧森堡模式」,即通過聚焦商業航天吸引全球企業,而非直接參與太空探索,「香港擁有世界級的金融和法律體系,這對航空產業的投融資、技術轉化及爭端解決至關重要。」

他呼籲香港成立專責工作組推動相關戰略。亞當在會後接受香港文匯報提問時補充道,「我希望這是一個由財政司司長領導的專責小組,專注於航空的商業化和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教授高陽在會後見傳媒時表示,香港的航空商業化雖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迅速。香港的法治、金融體系及國際化人才儲備都有獨特優勢,她希望香港能夠進一步強化跨學科合作,建議特區政府支持大學開設全球首創的航天跨學科課程,促進科研與產業結合,又呼籲政府加大國際資源導入,例如吸引聯合國級別航天會議落地,並建立產學研協作平台。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航天北斗技術學院院長董緒榮在專題討論時建議,香港應充分發揮其國際化的優勢,成立聯合工作組,並在香港打造航天智慧創新中心,以發展航天技術應用領域,進而通過提供符合國際認證標準的培訓項目及促進學術交流,為新興市場和國家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