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嘉 海南省政協委員 荃灣區議員
STEM領域的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因素,不難發現,「STEM教育」一詞近年來高頻率地出現在政府報告、高校招生廣告、媒體評論中,從中小學的機械人比賽到大學的創科實驗室,社會對STEM人才培養的熱情可見一斑。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現實就業市場,卻會發現一個現象:許多STEM專業的畢業生最終仍然流向金融機構的數據分析崗位、律師樓的知識產權部門,甚至跨行成為會計師或管理顧問。這種「學非所用」的現象,既是浪費人才,也揭示了香港產業結構與教育目標之間的深層矛盾。
對接生產力變革的核心需求
香港的科研和研發實力相較於內地而言,仍然顯得相對薄弱,純科研崗位相對稀缺,本質上是城市空間與經濟邏輯的雙重制約。與內地相比,香港缺乏大規模製造業的土壤,土地成本高昂,產業鏈條單薄,這使需要重資本投入的實驗室經濟、高端製造業難以扎根。即便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新型工業化」,嘗試以微電子、生物醫藥等領域突圍,但這些產業的培育周期長、風險高,短期內難以消化本地STEM畢業生的就業需求。這種結構性矛盾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專業選擇,如果科技領域的就業空間狹窄,就會使學生對相關專業望而卻步,長此以往,STEM領域的優質生源可能逐漸流失,形成「需求不足—人才外流—創新乏力」的惡性循環。因此,要打破這一困局,培育面向未來的新質生產力,不能僅靠增加科研撥款或建設更多產業園區,而是必須突破傳統產業培育路徑,將香港的傳統優勢轉化為STEM教育的創新動能,使人才培養直接對接生產力變革的核心需求,在「超級聯繫人」的基因中,找到屬於香港自己的創科生存法則。
催生技術橋樑型人才
香港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這座城市的優勢從來不在於規模,而是在於「橋樑」的作用。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關鍵在於要素的創新性配置,若我們能在高校課程設置上嘗試更多創新,在STEM課程中植入法律、金融、專利、管理等模塊,培養既懂科技又熟悉傳統優勢行業的複合型學生,則將催生一批具有獨特競爭力的「技術橋樑型人才」。例如,讓機械工程系的學生也修讀知識產權法與商業策略課程、讓生物科技專業的學生同時掌握醫療器械監管條例與風險投資運作知識儲備。這種跨界融合的培養模式,並非削弱專業深度,而是通過跨學科嫁接,讓技術人才獲得在複雜商業環境中實現價值的「槓桿」。事實上,這種教育轉型在香港已萌芽,「金融科技學」就正在打破學科壁壘。這種改革不僅需要教育界的理念突破,更需行業深度參與課程設計,確保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站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節點,香港STEM教育的轉型已不僅是本地人才戰略的調整,更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構。在全球經濟日益互聯的今天,單一領域的專才固然重要,但能夠在多個領域之間搭建橋樑的「全才」更為稀缺。而跨領域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為個人帶來更多的職業發展可能,也能為香港的整體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評論